第123章(第3/4页)

“我以后尽量注意。”苏绾弯起唇角,“吃饭吧,你们也饿了。”

“阿姐,奶奶特意给你煮了红鸡蛋。”苏驰献宝一样将一碗红鸡蛋端到她面前,“我给你剥,一定要吃一个,然后吃寿面。”

苏绾含笑点头。

他们不提,自己都忘了今天是生辰。

虽然不是自己真正的生日,这份心意也弥足珍贵。

他们都是自己的家人,这里是自己的家。

她会努力守住这一切。

*

一轮弯月悬在半空,夜幕下的皇宫透着丝丝清冷。偌大的后宫再无往日的吵闹,静谧而肃穆。

赵珩站在春语阁上,目光深深地看向太子府的方向,用力捏紧手中的发簪。

他今夜没法出宫,吏部尚书和两位侍郎还在御书房,争论官员考核之事。

苏绾在梦中曾说,由吏部派人下地方暗中调查各地官员是否尽责,呈送上来的考核结果只做参考。

吏部的崔尚书觉得此法可行,但消息泄露难免会让各地官员,联合起来欺上瞒下,使得考核的结果比原来更差。

两位侍郎是极力反对。

吵了一日都没结果,于是跑到御书房理论。他觉得烦,找了个理由暂时躲开。

考核的手段肯定要调整,此事他只跟崔尚书和两位侍郎提起过,消息走漏他们全都要负责。

赵珩闭了闭眼,低头看着自己给苏绾挑选的另外一份生辰礼,唇角抿紧。

官员考核之事,都让素来清正的崔尚书左右为难,租田政策在各地,只怕也会成为某些人中饱私囊的工具。

内有未解,外患未除,他还不配求娶苏绾。

这几日,他冷静下来仔细回想,那梦境的出现并不受苏绾的控制。她之所以用这个理由拒绝自己,真正的顾虑是他尚未彻底掌控朝局。

他不会辜负她的期望。

“陛下,南诏国的长公主和东蜀太子碰头了,听不到他二人谈了什么。”墨竹无声无息出现,“东蜀太子进了长公主的闺房。”

“继续盯着。”赵珩偏头看他,“查出来和亲的消息是谁放的没有?”

他今日随宋临川出宫,暗地里一路跟踪的人有十几个,全部来自朝中的文武百官手下。

“一共两伙人,一伙是朝中大臣放出去的暗桩,一伙是南诏国的暗桩。”墨竹低下头,“南诏国的暗桩只有四人,东蜀的有上百人。”

“飞鸽传书给萧将军,让他给东蜀找些事做,当初靖安百姓如何阻止开渠,就让他派人在东蜀国都怎么做。”赵珩转身下楼。

东蜀想要吞并北梁的狼子野心从未消散,停战建好细则既已签署,这五年的平静自己必须守住。

五年后,东蜀若是敢再次来犯,他便亲自挂帅踏平东蜀。

“是。”墨竹恭敬应声。

赵珩从春语阁出去,仔细将发簪收入怀中,大步返回御书房。

崔尚书等人还在争执,在门外都能听动静。

赵珩抬脚入内,面上挂着厚厚的寒霜,“吵了一日都未曾有结果,若是与东蜀开战时,尔等也这般前怕狼后怕虎,不如辞官回家享清闲。”

崔尚书不是驭下不力,而是想借着侍郎之口,说出自己的顾虑。

自己给了一日的时间给他们演戏,该收场了。

“臣这便安排下去。”崔尚书在朝中多年,又亲眼看着天子从储君监国到一国之君,很是清楚这位新君的脾气。

他既觉得此举可行,日后出了纰漏自己倒也不用担心,算是有护身符。

“吏部要精选出几个刚正不阿之人,全面负责此事,所有结果直接交给朕。”赵珩目光寒凉,“人数按每府两人挑选,选出来后成立严行司,设司正一人,其余职位再议。”

“臣遵旨。”崔尚书恭敬行礼。

“臣遵旨。”两位侍郎也跟着行礼。

赵珩抬脚过去坐下,赶客的意思非常明显。

崔尚书轻轻吐出口气,安静退下。

新君的脾气是越来越不好捉摸,也不再像为登基前那般有所顾忌,日后朝中的争斗怕是会越来越隐蔽。

他不过是想维持住表面的平衡,如今竟是也不行了。

两位侍郎跟在崔尚书身后,大气都不敢出一下。

御书房的房门关上,四周安静下去。

赵珩拿起奏折,仔细批阅。

秦王世子还幽禁在东宫,禹州方面的秦王旧部,也被江崇处理得差不多。

这个隐患拔除,剩下的便是让所有不干活的官员回家,让没饭可吃的百姓,吃上饭。

赵珩批阅完两本奏折,想起苏绾之前去铁匠铺一事,皱起眉头开门出去。

“陛下。”江崇山前迎他,“可是要回宫?”

“你明日在禁卫军中发一则公告,会带兵会做新武器的人,将委以重任。”赵珩一脸严肃,“只要有真本事,便是小兵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