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3/3页)

挖掘泥坑的过程也顺带着掏出了大量烧陶用的河泥。齐光估算着泥坑的大小足够之后,从河边挖开一道浅浅的沟渠,引水灌满泥坑。

因为泥坑要比沟渠深很多,齐光还在沟渠上插了一排树枝作为阻拦,所以鱼虾很难逆着水流游回河里。齐光把这些天收获结余的鱼虾螃蟹一股脑地倒进去,又在泥坑周围用树枝做了一圈矮栅栏。

万一有什么野兽看这里的鱼逃不出去又好捞呢,总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挖泥坑时掏出来的河泥齐光做成了大小的碗罐锅桶,和已经表面微干的陶窑放在一处晾晒至干透。

这两项工作花费了齐光上午的时间,下午则是他收集木材和藤蔓的时间。

这是每天都要去做的日常任务。

木材和藤蔓都是野外生活的消耗品,储备越多越好。齐光也会趁着收集的时候走得稍微远一点探索周边地形——捕鱼捉虾不是生存的长久之计,过冬需要的食物储备远非每天捉到些鱼虾就能满足的。

然而森林里的大多数野生植物齐光都不认识,更不确定能否安全食用。

即便作为一个吃货国人,又经历了末世的磨炼,齐光也不敢轻易考验自己的消化能力和抗毒能力。

小心驶得万年船,对自己太自信的人往往死的最早。

为了避免死于食物中毒,不确定的食物还是不要去碰为好。

好在齐光记忆里有一个地方,说不定能解决他的吃饭问题,还能顺便为他提供过冬的储备粮。

齐光正逆着河流的方向往上游走。这条贯穿了港区大学城的河流当年被学生们戏称为小扬河,正是因为它流经了申海农——申市海洋农业大学的实验田。

扬河是华国的母亲河,而申海农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学,最负盛名的就是被本校学生叫做“小华国”的广袤实验田。

那里不仅密集栽种了分布全国的多种经济作物,还培育了无数高产量耐干旱抗虫害甚至能在盐碱地生长的实验品种。

换句话来说,如果能沿着小扬河找到申海农的实验田,即便那些经济作物现今十不存一野化严重,只喂饱齐光一张嘴也是绰绰有余的。

甚至还能让他从捕鱼狩猎进化到农耕时代,获得安全稳定且品种多样的食物来源。

而且申海农不只有实验田,还有占地面积不小的养殖场和海上养殖场,齐光怀疑他之前发现的羊粪蛋就是来自于申海农养的羊的后代。

想着申海农食堂那闻名大学城的自养鸡鸭牛羊火腿,齐光吞了吞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