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第3/3页)

有一天我和倪萍一起坐飞机,她给我讲她姥姥的故事,讲着讲着就掉眼泪。老太太大字不识,门口来了要饭的,她一边布施一边还得说上一句,孩子吃不了这些,幸亏您来了,要不浪费了。路过的人渴得不行,讨口水喝,她把人家迎进门,烧上一锅热水,又说不差这点儿工夫,再加把米,就变成了一碗粥。这种尊重和善良,不就是文化吗?

这是最朴实的农村老太太,言谈举止中还保留着老祖宗的DNA。我当时鼓励倪萍,一定把老人家的故事写下来,因为太稀有了。

在城市里,大学里,有学历没文化的人还少吗?如果你的行为非儒,非佛,非道,却以为穿上长袍就能代表孔子,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真能影响别人吗?

打造一张可亲可信的面孔,任重而道远。

“世界普遍的价值观”

中国跟世界的磨合,有很多层面。除了政治层面、外交层面,还有传媒层面。在传媒层面上,一定要以透明、开放、民主的姿态去跟世界交流。去年的拉萨“3·14事件”,和今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基本上屏蔽,产生的效果是负面的;后者迅速向全世界公开,接受各国记者采访,得到的反馈是积极的。

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外交部门,在这件事情上对我们予以指责。这跟西藏的状况完全不同。当你敢于把事实展现给全世界,反而堵住了他们的嘴。

包括很多字眼,你也不要担心,可以大胆面向世界去谈人权,谈民主,谈自由。我在很多场合说过,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民生,一个是民主,而且谈得非常直率和尖锐,上来就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领导人在去年高调谈论老百姓要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如果媒体做不到开放透明,政府做不到信息公开,老百姓怎么有知情权?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中国民主进程拉开大幕,老百姓上哪儿去表达和参与?最后,老百姓的监督权用来监督谁?自己监督自己啊?那是另一个国家,你知道的。在中国,指的是监督政府和监督法律的运行。

所以,如果你仔细研究过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就能够意识到一种变革,没什么可担心的,去国外照谈不误。

去年,总书记跟日本签署了第四份政治文件,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表述:“中国与日本将针对世界普遍的价值观进行定期磋商。”什么叫世界普遍的价值观?人权、民主、自由,不外乎如此。

所以,对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国家,也要用越来越开放的方式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座各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希望大家都取得成功!

2009年 吉林大学孔子学院

自己的读后感

也许会有人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不太喜欢,“凭什么要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爱喜欢不喜欢!”

不知道是不是人群中爱抬杠的人多,常常见到有人“不高兴”,“不高兴”可以,可不该“没头脑”。反问一句也许问题就容易说得清:“难道拥有一个让世界不喜欢的面孔,对我们自己更好吗?”

提到德国,想到严谨的“德国制造”;提到法国,想到浪漫优雅;提到意大利,想到时尚、古迹……提到中国,我们该让世界想到什么?

前年在政协会上,我提出一个问题:总说要打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可为什么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是亲和的?是儒雅的?是活力的?还是……如果目标不明确,工作又如何能有效呢?

中国制造的产品占领全世界,中国每年出境的游客超过一个亿,可我们并没有因此打造出一个清晰而让世界喜欢的中国面孔。在中国不可避免地走上大国之路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大课题。

很巧,这篇文章的内容,是2009年给孔子学院培训班讲的。为打造友善的中国面孔,这些年我们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耕作。但近两年,遇到相当大的障碍,显然,我们必须思考与世界交往的方式方法。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说自话,不调整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