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请罪(第5/6页)

听着刘邦一声知道了,刘邦将一旁的侍卫唤了上来,侍卫上前,刘邦即道:“取剑来。”

侍卫不敢有一丝的怠慢,而刘邦接过剑,取了吕雉头发,“窃诏犯的是死罪,本不可恕怨,念你是为了与大汉镇守边境的孩儿,朕今日以皇后之发代皇后之首,将发挂于宫中,让所有人都知道,如皇后般犯下过错都要负出代价,所有人,都要好好地记住,不要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来。”

“至于皇后,想来你也不会再犯了吧。”刘邦冲着吕雉问了一句,吕雉立刻接话,“妾再不敢。”

很快,吕雉代首的头发便挂于吕雉的椒房殿中,那不仅是对内宫诸人的警视,也是对吕雉的。

吕雉先一步请罪,是要将刘邦心中的隔阂消除,有些话不说破,不说穿,到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所以,吕雉确实也存了心志,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只要不会给刘盈和刘元留下隐患,让她怎么样都可以。

未央宫里发生的事很快传了出去,所有人对于吕雉都刮目相看,怎么说呢,请罪得干脆利落,比起戚姬的还在哭啼的想为戚触龙脱罪时,吕雉直接请死。

所以吕雉一走,刘邦想到戚触龙连一个女人都不如,更是不喜极了。

尤钧作为廷尉,面对刘元送进长安来的人证物证,尤钧都查实了,半点不假,因此开始问起刘邦,这个人应该怎么样的处置?

刘邦道:“你们的意思呢?”

“临阵逃脱者,杀!”根本没有人对此有任何异议,要知道跟匈奴的交战并没有结束,谁知道接下来还多少硬仗要打,连临阵逃脱的人都可以饶恕,那么你还想有人为你守天下吗?

如今这个天下姓刘,刘邦作为皇帝,最痛恨,最想杀了临阵逃脱的人应该是刘邦才对,下面的臣子对于这样一个人,透露出来的杀意都是为了大汉,刘邦难道还不在乎,想要跟他们唱反调?

表明自己的态度后,所有人都在等着刘邦发话,刘邦沉吟了半响答道:“就依你们所言。”

若是换了旁的人,刘邦连一丝犹豫都没有就会下了令杀人,戚触龙啊,怎么说也有一个甚得刘邦之心的妹妹在宫里,刘邦纵是当面喝斥了戚姬,也是给了戚家机会让他们自己好好地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人。

可惜戚家的人只想如何联合朝臣如何为戚触龙求情,却不思大义灭亲而换回刘邦对戚家不好感观。聪明人都对戚家摇了摇头。

看看外面传得沸沸扬扬的都是戚触龙逃跑,所谓密诏泄露一事却没有传扬。虽说这件事知道的人并不多,知晓内情的人心知戚氏与吕氏之争,胜负早分。

刘元只传戚触龙一事,没提密诏是为了不引起刘邦的反感。反正戚触龙逃跑一事没有半分的假,谁敢轻易的求情,没看到一群武将瞪大了眼睛盯着他们看,哪怕是萧何,面对临阵逃脱一事也是极不喜之,恨不得立刻把人杀了。

刘邦的意思,一开始就表露得挺清楚的,他是容不下背叛的人,逃脱的人,没有将大汉的江山放在心上,那就是刘邦心中最不喜的人,所以,他是不听求情的话。

眼看戚家也是没有办法了,刘邦也不愿意事情再拖下去,所以下了一个令,处死戚触龙。

消息传了出去,第一个哭的人自然就是戚姬了,明明她的兄长都是为了刘邦办事,在匈奴来犯,刘元不曾告诉过戚触龙她的所有计划,就是想看着戚触龙逃走,刘元才是真正想要戚触龙死的人。

戚姬哭归哭,还是求着刘邦让她去见戚触龙最后一面,刘邦想来此事倒也无妨,却没有想到戚姬一去竟然还给刘邦带回了一个消息。

“兄长与我说起,那一个捉了太子殿下两回的项庆已经落入了公主殿下手里,可是公主殿下却没有把此人上交。”戚姬虽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能怎么样刘元,可是戚触龙却让戚姬提起,戚姬再想不明白也只能照做。

刘邦听着睁开眼睛看了戚姬,“你兄长有什么想说的你一并的说吧。”

“兄长的意思是想见陛下一面。”戚姬还是将戚触龙的话传到,想自戚触龙被押了回来,刘邦确实连见都没有见过戚触龙一回,只是交给了廷尉府。

“陛下,这是兄长的最后一个要求,请陛下见一见兄长吧。”戚姬跪在刘邦的面前,与刘邦哀求地说,刘邦看着戚姬,“见你的兄长一回,便能抹去他临阵逃脱的罪名?”

“陛下。”行与不行又不是戚姬说了算,可是戚触龙却告诉她,说出项庆来,然后求刘邦见他一面,他就有办法救自己。

“兄长说,那一个项庆颇是诡异,他似乎知晓未来的事。”戚姬再把这话说了出去。

“你的兄长是怎么知道的?”刘邦何其聪明的一个人,若是连一半敏锐都没有,他也当不成这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