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开春化雪(第2/3页)

山里化雪比较慢,屯里路边的积雪化得更快,从一开始堆积起来的一人高,很快就化到了半腰高。

对此,老支书让青梅他们巡逻的时候多注意注意耕地里的情况,另外,今年冻土还没开始完全化冻呢,老支书就叫来江会计,安排上十来个劳动力开始上工了。

上工干啥?干的就是挖耕地边储水池的活儿。

算的是满工分,要不是还有巡逻的活儿,青梅都想去争取一下。

一时间,刚过完大年的大岗屯开始忙活起来,壮劳力们脱了臃肿的棉衣,两人一队抱着大木桩一下下把土给夯实,旁边熬树脂的火也烧得旺旺的,把周边的残雪都给烤化了。

要想坑能储好水,四周自然都要有石头堆砌,石缝之间就要用树脂黏合。

往年储水池都是清理一番就继续用了,今年老支书却表示要全部大整修。

反正不管老支书咋说,他们照做就得了,做了有工分,有了工分,秋收后就能多分点粮食,谁愿意去问这活儿干得值不值啊?

若是往年,一直要到了三月份,也就是农历二月末,雪才会大面积融化,可今年正月末,屯里向阳的位置都没了雪,只山林子里因为有树叶遮挡,雪还有厚厚的一层。

这种时候最是难穿衣了,在屋外有阳光的地方就得脱了棉袄穿夹衣,在屋里没阳光的地方,那可就要赶紧加上棉袄了。

真真儿的是早中晚换三趟衣服不算,进屋进林子都还要换一趟衣裳。

屯里不少体质稍弱的人都感冒了,大家伙也没当回事,随便捡点姜或者大葱蒜啥的,熬一锅水咕噜咕噜喝掉,再出出汗,啥事儿都没有了。

秋老太跟刘大妞都感冒了,刘大妞还发起了烧,许大河一个大男人,拿家里两个娃娃没办法,只能厚着脸皮来找赵三明。

“老弟,我把粮食给你,你帮我做个饭,过两天大食堂就要重新开起来了。”

许大河跟很多男人一样,不会做饭,连煮个稀饭都煮不好。

要不是这次老娘媳妇一起生病下不来炕,许大河都不知道自己这么没用,往日里他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离了他就成不了家。

可现在他才知道,没了老娘媳妇,这个家也成不了家。

两个娃娃饿得嗷嗷哭,老娘挣扎着要起来做饭,结果脚下一滑闪到了腰。

他媳妇也挣扎着像想下炕,头晕得站都站不稳。许大河满脸落魄地耷拉着脑袋,站在这个一向只能给他带来麻烦的同母异父弟弟面前低声下气打着商量。

听闻老娘闪了腰,赵三明倒也没故意为难人,挠着脸颊皱着眉说:“等一下,我去问问青梅。”

意思就是他自己是同意了的。

青梅刚好挑着一桶水回来,赵三明赶紧上前把水桶给接了,拎着就哒哒哒跑去水缸边把水倒进去。

青梅收了扁担站在原地,等赵三明把另外一桶水也拎去倒。

这画面,瞧着就像是挑水的男人跟拎水桶的女人,若不是赵三明比青梅高出一大截,画面还是相当和谐的。

看见站在屋檐下门口的许大河,青梅翘了翘嘴角朝对方点头示意,许大河愁苦的脸上也带出点笑意来,随意攀谈两句:“青梅去挑水了?现在那边人多不多?回头我也该去挑水了。”

“没什么人,大家好些都一大早就挑了,那时候的水更清。娘跟嫂子病好一点没有?去拿药了吗?”

在称呼上,虽然青梅平时不爱说话,可非说不可的时候,喊出“娘”这样的话也完全不勉强。

对她来说,这些不过是一个代称,就像当初听见狗子说自己叫狗杂种一样。

“拿了,昨儿我就拿老支书开的条子去半月屯找了李医生,拿了退烧药。”

退烧药也是稀缺药物,能拿到,也是难得。

赵三明回头看见大哥跟青梅唠嗑,怎么看怎么像地里两个大老爷们儿干完活偶然碰见了,就随口唠几句的样子。

摇了摇头,赵三明觉得是自己成天在家里做家务给弄头晕了,倒好了两桶水,赵三明把两只木桶重新拎来放到青梅面前,就说了给许大河做几顿饭的事。

青梅眉头都没抬一下,平淡地应了,“娘生病,你也有尽孝的一份子,该做。”

这事儿就这么敲定了。

在家里做饭,也就只有这两天了,后天江燕子出嫁,老支书摆桌请客,就直接在大食堂开火做饭了。

新年大食堂第一锅做的就是喜事饭,这是个好兆头,大伙儿都很高兴,就盼着今年无论是庄稼地里还是林子里的收成都能跟新嫁娘的盖头那样红红火火。

这会儿也快中午了,许大河回去拿了粮食并一棵白菜一簸箕土豆过来,额外的还有一块腊肉。

这已经是他为了摆脱占老弟一家便宜,特意咬牙往好里开的伙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