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马皇后

实际上,不光是要开办女学,舒云已经准备开办技校了!现在需要的工匠实在是太多了,未来还得派出一大批人跟着一帮皇子去封国,要是不敢进将人培养出来,回头人压根不够分的!其实民间如今因为需求大增的缘故,已经有一些匠人自个搞作坊了,主要就是收徒弟,自个负责教,然后徒弟负责做,但是相应的,为了防止徒弟学会了就走人,做师傅的,总得留一手!

而舒云呢,对于这种习俗,那是深恶痛绝的,都向着留一手,谁来推陈出新呢!不过呢,保护技术创新也是必须的,所以,专利法也得搞出来。

好在这些事情,舒云只要跟朱元璋这么一说,他也是个一点就通的性格,很快就有了打算。朱元璋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只知道用农民的思维来看待世界的人了,他现在研究的书籍,研究的学问也变得繁杂了起来,甚至还开始研究《易经》了,对于所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已经深有所得。

或者说,某种意义上,朱元璋已经变成了一个哲学家,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本不能用老眼光来考虑问题,他需要做的是把握这些变化的关键脉络,并且让这些变化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转变。

朱元璋现在很乐于做这种事情,或者说,打破原有的秩序,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朱元璋跟着舒云读过许多史书之后,现在已经发现,似乎从很久之前开始,中原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到了一个王朝的后期,甭管皇帝如何励精图治,整个王朝都会开始陷入崩溃的状态,至于所谓的中兴,往往也是因为中间发生过一场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权贵洗牌的战乱。可以说,每一次盛世的起点,都是一场足以痛彻心扉的乱世。这都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国家,对于农耕的依赖太严重了,当人口繁衍到一定程度,土地兼并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不仅如此,上层占据的资源不光是土地和粮食,还有重要的人口,穷人压根娶不起媳妇,富人呢,家里头呼奴使婢,还要嫌弃穷人脏了他们的眼睛。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国家不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方面要限制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却是要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这个,就得让他们看到足够的好处!

像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甚至包括正常生活在城镇的人也是一样,他们依旧以土地为根本,只有农闲的时候,才会去工坊做工。真正职业的手工业者,如今比例还是很少的,很多人还是秉承着朴素的观念,土地最保值!

朱元璋和舒云需要做的就是打破他们这样固有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种地之外,你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人只要有希望,就不会走上绝路!

舒云希望大明变成一个由中产阶级组成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让少数的有钱人占据了大多数资源的国家,那么,许多事情,现在就得定下基调来。

也亏得中原当年被元廷折腾得不轻,以至于原本作为主流的那些儒生话语权也不足,因此,改革的压力也变轻了很多,即便如此,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许多原本的既得利益者,还是会本能地反对,因为他们适应不了这些事情,就想要干脆砸锅!

朱元璋才不惯他们这些臭毛病,老实说,自从一些原本军伍专业出身的官员上来之后,那些文官其实消停了不少,因为他们发现,他们不是不可取代的了!这些官员因为一开始干的都是基层的事情,所以,他们对于许多细务其实更加了解,而且做事的手腕更加灵活,说白了,他们更了解基层的一些猫腻。以至于,现在在地方上头,反而是这些压根没有参加过科举的官员占据了优势。

别看地方上头的官员到了京城自动要矮个半级,实际上,京城这种地方,哪个酒楼的牌匾掉下来,砸到十个人,起码有九个人算是官,还有一个没准就是那个贵族家的亲戚,所以,京官听起来清贵,实际上呢,论起实权,还真的未必比得上地方上的官员。一个县令,下面能叫做百里侯,而京城呢,别说是七品,就算是五品,也算不上什么,上了四品才是一个坎,到了三品,在京城才正儿八经算个人物了!

问题是,朱元璋自个马上得的天下,之后呢,为了平衡朝堂,直接将一帮子本来就在打天下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勋贵们也都放到了朝堂上,文官在面对这些勋贵的时候,哪怕心里头觉得粗鄙,嘴上却是不敢乱说的!人家的功劳是真刀实枪打出来的,而朝中的这些文官呢,除了少部分在朱元璋打下应天的时候响应了征召,其他的,都是到了后来,瞧着朱元璋已经是势不可挡了,才算是扭扭捏捏地跟上了。勋贵们哪怕是当初跟过陈友谅,张士诚的降臣,也算是抵抗元廷的英雄,后来在北伐中原的时候,也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而文官呢,比起来这个功劳就显得可有可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