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知青返城生活(08)(第3/4页)

屯子里的人就不明白,怎么不盖楼房,盖个老式的四合院,虽然里面不一样,但外壳是四合院,他们都认识啊,有点想不明白。

屯子里的人如今没事,就来老杨家参观,过过眼瘾。

杨父,杨母这一年可是很忙,三个儿子加上老闺女盖房子,他们虽然可以万事不管。但他们闲不住,每天都在每座房子工地转悠。

都是小女婿请来的专业人士,建筑队也是他请来的专业人士,他也认识是以前帮小女婿家里改造房子的刘师傅他们。以前是专门做古建筑的。

他们千里迢迢的来到青山屯,就是做饭的人都是女婿请好跟过去的。

他只需要给他们安排好住的地方就行,从四月到前段时间才离开,部分装修的材料也是女婿让人运过来的。

好在大闺女家的房子不需要他们夫妻俩管,要不得操心死他们。

今天,老天爷露出久违的阳光,外面的积雪依然很深,但是各家各户门前都打扫出来。

屯子里,还有一条走路的道,也打扫出来。

吃过早饭,杨父坐在暖乎乎的炕上,炕桌上放着收音机,正在听新闻,特别是有关于省城与帝都的新闻,才是他关注的。

自家的孩子全部集中在省城与帝都,他平时就关注他们所在城市发生的大事。

屯子里已经通电,是周围通电最早的屯子。

杨父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做梦一样,几年前的他,想都不敢想。

刚好听完早上的新闻,就听到脚步声,还有大嗓门,“老杨,在家不?”

“在,进来吧。”

喝上一口好茶,杨父望着窗外,透过干净透明的玻璃,看着走进院子的几人,很快又关上。

都是关系很好的几位,今天来的人中间还有大闺女的公爹老周。

站在廊檐下习惯性的跺跺脚,大家才进来,地面上铺着光滑白净的地砖,每次进来都要在廊檐下跺跺脚,还得换上特意做的棉拖鞋。

杨家现在真是不得了,讲究的不行。

不过他们也理解,比他们家的墙面还干净光滑的地面,换成是他们家,也得这样讲究。

“老杨,一天天的待在家干啥,也不出去溜达溜达。”说话的人是老谢。

“出去溜啥溜,冷死人哪有家里舒服。”语气中透着满满的嘚瑟。

几人坐在炕上,说起新房子建好以后摆酒的问题,老周是最关心的,自家二儿子家的新屋酒也得摆,还不能与杨家三兄弟撞上同一天。

时间上得商量商量,还有摆酒的菜色,也得一起商量商量。四家都要差不离才行。

至于凤兰妮子家,暂时是不摆酒的,人家家里的菜色,其余几个家里也比不了。

谁也没有想到,知青当中最沉默寡言的沈小子,如今成了大老板,不但他自己富了,还带动妻子娘家的哥姐一起富起来。

是个有良心的,就冲这点,屯子里的每个人都竖大拇指表扬,当初大家还说老杨家的小闺女眼神不咋滴,找个弱鸡仔,结婚几年一直靠着娘家帮衬。

不少人笑话老杨一家人,就是他都被很多人问,现在想想幸好他当初看在儿媳和老杨的面子上,没有说什么,要不以后都不好面对沈小子。

“你就嘚瑟吧,咱屯子里就你们夫妻俩最享福,孩子们孝顺,个个都能干。”

“那是,都是我从小教育他们教育的好,孩子就要从小就教育,言传身教也很厉害的。我家清和现在教育媛媛与小远都是跟我学的,对我们很好,说是让孩子们也学着孝顺老人,一代代的传下去。

让孩子们从小就看着父母怎么孝顺上一辈的老人。做比光说更有说服力……”一个人巴拉巴拉的说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听的几人相互翻白眼。真当自己是教育孩子的专家不成,真能瞎掰。

不过,老周有感慨,做大人的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孩子们不一定也孝顺,但是言传身教还是很有用的,他的孙子中最听话最孝顺的就是二儿子家里的孩子。

对于这点他是感同身受。

插科打诨一会儿,很快的都问起杨家的新屋酒什么时候摆。

“年后吧,等春耕以后,大家稍稍空闲了再说,正月雪都没有化,也不适合摆酒。”

这件事杨父早就和孩子们商量过,也是想着到时候凤兰夫妻俩能抽空回来。

最好是五月,不冷也不热的时间段是最适合的。

“春耕以后,确实是最适合的,天气不冷不热。”老周一听,觉得蛮好,自家老二家家里摆酒也得约在五月,也不耽搁他们的时间。这些孩子,如今常年在省城,每次回来都是约好一起回家。只留下轮班值守的一家。

今年,他们已经分开干,省城的东西南北四人分开住,他们在省城也买了房子,全是家里孩子的户口上在城里,父母们的户口全部留在屯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