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第2/3页)

宝珠有些无语,“随意找几个人?这样轻慢的态度,怎可能调查得到东西。”

但事实就是,调查到了。

康熙随便派去的几个人不但调查到了“东西”,这“东西”还正巧就是康熙最忌讳的东西——

那几个人调查到的宴会名单,直指太子结党营私。

康熙对太子“结党营私”究竟有多痛恨呢?只看康熙尚未对胤礽生出太多不满的三十六年,胤礽只是因为接见了几个内务府的中下级官吏,不但他自己被康熙训斥,胤礽当时接见的几个官吏也尽皆被治罪或处死,之后更是将与太子关系亲密的朝中重臣索额图圈禁致死,便能窥见一二。

这就是康熙的忌讳,是太子唯一不得触碰的逆鳞。

然而康熙四十八年,在安郡王去世这样的风口浪尖,所有人眼里的□□托合齐不但不顾禁令举办宴会,饮酒作乐,宴请的对象还都是朝中重臣。

托合齐举办宴会,邀请的都有哪些人呢?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等。

眼不眼熟?全是此次被抓被杀的人,时隔两年多,全部被治罪,一个没跑掉。

但除了托合齐,其他人是不是外界认定的□□呢?

不是,至少康熙完全不知道这几个人是□□。

康熙是在看到名单后,发现这些人手中都有一定的兵权,尤其是托合齐这个步军统领,他不但手中掌着两万兵马,还负责京城九门以及皇宫的守卫,可以说京城里所有的皇亲国戚、包括康熙的身家性命都在他一掌之间,若是他有异心,必然会对他的统治与安全产生威胁。

又因为托合齐是个“铁杆儿”□□,康熙直接认定这些人全是太子的人,认定他们结党营私,认定……

太子对他不怀好意。

所以其实早在两年多前,康熙才复立太子不久,他就已经产生了二废太子的想法。

只是时机不成熟,只能忍耐。

于是两年多后的今天,太子复立也有两年了,时机成熟,于是康熙随便找了个理由,直接将托合齐当初宴请的朝中重臣全部治了罪。

说是没有征兆,其实是因为这祸根埋得太早,知道的人又太少,所以才会显得突兀。

不知内情如宝珠,只觉得康熙此事做的荒唐。

知道内情如胤禛,却有一种终于来了的尘埃落定之感。

宝珠万万没想到托合齐与安郡王府还有关系,更觉得托合齐行为举止太过荒唐,不免有些错愕。她甚至忍不住猜测:“这托合齐,真的是太子的人?”

她一向是不太愿意掺和前朝之事的,毕竟这清朝明言“后宫不得干政”,如今胤禛不曾登基还好,日后登基了,他万一给她算旧账呢?

但托合齐这事儿,实在让人好奇。

首先,这托合齐的背景也太复杂了吧?明面儿上,谁都知道他是太子的人,但他又与十二皇子是舅甥关系,与八皇子胤禩也能拐着歪儿的扯上关系,他到底是谁的人,可真说不一定。

别说老八胤禩了,就算是十二皇子胤裪那也是个狠人。虽然在康熙朝,这位皇十二子就像是个隐形人一般,不曾在史书上留下任何事迹,可在胤禛登基之后短短十来年,他可是活跃到让雍正恨不得将他圈禁起来,后来乾隆登基,他更是一度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成就,比之和珅都要更受重用。

总觉得这个托合齐怪怪的。

胤禛沉默片刻,叹气:“大约不是吧。太子……太子对皇位早就没了念想,暗中势力也大多转移到了我的名下,哪儿像是会做出逼皇阿玛退位这般激进手段的人?”

当初太子复立不久,大皇子却幽禁府上,原大皇子势力尽皆投入老八门下。一来为了取信新主胤禩,二来为了给旧主胤禔报仇,于是遏必隆之子阿灵阿以及明珠之子揆叙等人拿出数百万家资,买下优伶歌舞乐伎等人,每逢宴会便让其对太子进行污蔑,一时间整个京城都对胤礽观感极差,认为其心中无父无君,性情暴虐,不堪为储君。

这般恶劣之事若是落在自己头上,就算一向沉稳淡定的胤禛都不确定自己能够忍受下来,然而胤礽知道此事后却充耳不闻,并未对这些传播谣言之人做出任何不好之事,让明珠等人意图借此激怒太子,使其言行无状,坐实“性情暴虐”之流言的打算破产。

就算是揆叙与阿灵阿等始作俑者,太子也不曾对他们做出任何反击手段。

这样的太子,怎可能与托合齐合谋逼康熙退位?甚至如此不谨慎地被康熙拿住了“谋逆”的证据把柄?

指不定是被谁坑了。

但托合齐都没了,死无对证,他究竟为谁效力这个秘密自然被他带进了地府,早已无人知晓。

“皇阿玛估计知道太子是被冤枉,否则不会迟迟不下旨废太子,还想将托合齐给凌迟处死。而那想要反水攀咬太子的齐世武也被人用铁钉钉在墙壁上,呼号数日,至死也不曾得救。”胤禛叹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