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迷宫悟 第六章 迷宫悟道(第3/4页)

六尺、五尺、四尺──

巨口张大。

传鹰觑准时机,整个人向前疾标,一下翻在魔龙的头上,两手闪电抓出,一把紧握魔龙头上的短角。整个人骑在龙头,两脚挟紧龙颈。

魔龙在吃惊下向前乱窜,在湖水内疯狂的来回翻腾,有时又飞跃湖面之上,弄到整个地底湖海地覆天翻,所有鱼兽都四处窜逃。但传鹰手握双角,紧附牠身上,任牠乱窜乱动,丝毫不为所动。

魔龙拥有无限的精力,蹿高伏低,又不时翻来覆去,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刻,连传鹰这等气脉悠长的高手也开始感到吃不消,手足麻木酸痛,全身僵硬,若非多年来艰苦锻链出来的坚强意志,纯以身体的状态来说,早要放手。但如果魔龙再这样持续下去,松手只是早晚间事。失败的情绪涌上心头,传鹰除了要对抗身体的疲倦,还要对抗心灵的疲倦。

魔龙又一次窜上湖面近三丈的高处,巨大的战神殿在前方俯伏不动。一道灵光射进传鹰心头,使他记起战神图录的第三十六幅图。那幅图录正中画了一个人,盘足安坐在一个大圆中心,但那个人的心胸部位,也画了一个细小的圆。图录下方写道:“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太极本为一,因小成大小,因意成内外,若能去此心意,岂有内外之分、你我之别,天地既无尽,人身岂有尽,尽去诸般相。”

传鹰当时看得百思不得其解,但在眼前的劣境下,忽地豁然大悟。他现在万般疲劳,全因执著内外之别、你我之分,因有身躯,始有疲累;因有心意,始有苦痛。多年来禅悟的功夫,蓦地变成具体的经验。

传鹰父母只得他一子,少有奇气,不好与儿童群,每独入深山,数日始回。十六岁已遍读五经四史,沉默寡言。舅父厉灵一日云游到家姊居处,见传鹰先是大惊,继而大喜,也不理传鹰父母的高兴或不高兴,在传鹰家中住下来,老少两人终日游山玩水。厉灵将胸中易学理数、地理天文、仙道秘法,一股脑儿尽传给这外甥。传鹰一学便晓,一懂便精,到二十一岁已能另出枢机,自成一格,厉灵长叹三声,大笑下飘然而去。传鹰则独自远游,十多年来遍历天下名山大川,以至乎西北苦寒之地,寻求天道之极致。年前心念一动往访厉灵,在厉灵要求下,来赴韩公度惊雁宫之约,致有目下奇遇。

传鹰一向以来,对道家奉为无上圣旨的“物极必反。道穷则变”一知半解,虽能明白字面的意思,但却从来没有方法在实际上加以应用。在目下的处境,加上战神图录的启示,他忽然领悟到当肉身至疲至倦时,唯一的方法,就是由有身变无身,而达至这境界的法门,就是把“心”这堵定内外的围墙拿走,让人这“太极”重归于宇宙的“太极”,既无人身,何来困境?

要把心拿开,先要守心,当守至心的尽极,物穷则变,始能进军无心的境界。

传鹰刹那间抛开一切凡念,将精神贯注灵台之间,任得魔龙遁地飞天,总之不存一念,不作一想。

混混沌沌,无外无内,无人无我,没有空间,没有时间。

尽去诸般相。

灵神不断提升,众念化作一念,一念化作无念,虚虚灵灵,空而不空。肉身的苦痛虽然还存在,但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这亦是魔教中苦行的法门,修功者自残体肢,直至意志完全驾驭肉体之上,以精神战胜物质。不过传鹰受战神图录的启发,纯以守心的功夫达至无心的境际,精神超越肉体的苦痛,又不知比之高上了多少筹。

时间似若停顿,没有前一刹那,也没有后一刹那,对传鹰来说,再没有逝者如斯,不分昼夜的时间流动。

也不知魔龙窜游了多久,传鹰整个灵神化作无数上升的小点,向上不断提腾,凝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空间处。他睁开心灵的慧眼,看到一个奇异美妙的景象。

他发现停在地穴的半空上,湖面上一阵阵水花冲天洒喷,有人双手紧抓龙角,伏在魔龙身上,窜跃半空,人兽横越水面上七八丈的空间,再投入水内。

传鹰醒悟到骑在龙背的人是自己的时候,大吃一惊,众念纷至,一声呻吟。整个灵神又给扯回骑在龙背的肉身内,千般痛楚。由全身的经脉涌往心头,几乎跌离龙背。

传鹰急守禅心,立时又重新进入灵肉分离的精神状态。

过了不知多久,魔龙忽地停止了一切动作。

传鹰缓缓回过神来,张开双目。

魔龙正伏在战神殿的大门前,像是专诚把他载来此地的座驾。口中发出嘶嘶哀鸣,龙首低垂,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传鹰心想难道魔龙承认输了此一役,甘心投降?又或只是牠的诡计?这时他开始感到浑身酸麻,暗忖假设离开龙体,受到牠攻击时,不要说抗拒,恐怕连提起双手也有困难,一时犹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