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猪队友在行动(第3/4页)
比如说染色顺序,比如说色彩附着度,比如说织锦的色彩对比。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唐各地的纺织印染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长安洛阳等地的纺织业固然是先进,但具体到各地,也不是没有相应的地方特色。
就更别提波斯的纺织业了。
郑叔清这个活计看起来很简单,其中暗藏的风险却也不小。
“如此,那便谢过郑侍郎了。”
方重勇行了一礼说道。
“真搞不懂你,其实没必要跟你未来岳父绑在一起的,你的前途无可限量,不能毁在无聊的地方。”
郑叔清好心劝说道。
他说的道理,其实方重勇是明白的。只是方重勇亦是有自己不可告知的秘密与谋划。
鉴于郑叔清和李林甫的关系,方重勇显然不能将其和盘托出。
二人在杏花楼内胡吃海喝了一顿,方才辞别而去。
……
方重勇没想到的是,他还在谋划怎么让王忠嗣回归长安面圣,李亨那边的猪队友就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形势急转直下。
五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朝廷的催促与压迫下,不得不背弃盟约,带兵奇袭吐蕃。破吐蕃大将乞力徐之于青海西。
李隆基又任命右拾遗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从凉州出塞宣慰,作《使至塞上》一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听闻唐国背信弃义,吐蕃大怒,进入全面动员状态,在与大唐接壤的广阔战线上,都有吐蕃军队在频繁调度。
大唐边关形势岌岌可危!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鄯州都督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于是他奏请朝廷,希望调精干将领前往河西领兵以为策应,此人非骁勇善战的王忠嗣不可。
同时京兆尹韦坚也上书朝廷,直言王忠嗣呆在巫山县外的东阳府纯粹是浪费人才,建议将其调往河西担任节度副使一职,并授予凉州刺史,坐镇河西走廊大后方。
不得不说,韦坚的建议,如果不看人际关系的话,确实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
但从“隐秘”的关系网来看,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韦坚是李亨的小舅子,王忠嗣是李亨的发小,一起玩到大的。韦坚建议朝廷重用王忠嗣,那就差没说帮忙给李亨培植羽翼了。
果不其然,此举引起力保寿王李琩,已经投靠武惠妃的李林甫强烈不满与反弹。
李林甫立刻建议李隆基调王忠嗣前往剑南,在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麾下任职,负责训练当地团结兵!
章仇兼琼是谁的人,不问可知。王忠嗣就是有滔天的本事,到了剑南,是龙要盘着,是虎要趴着!
然而李隆基却出人意表的否决了李林甫的提议,说如今河西有事,吐蕃蠢蠢欲动,没必要在对剑南军务大动干戈。
不过李隆基倒也没同意韦坚的建议,就好像这件事完全没发生过一样。
这天,方重勇刚刚起床准备好好锻炼一下身体,未来大舅子王彦舒就孤身前来,询问对策。
前两天,三皇子李亨派人到华州郑县,通知王忠嗣的夫人李氏:调任王忠嗣去河西已无指望,调任剑南或有可为,但他们已经无法再运作了。
惊慌失措的李氏连忙派王彦舒前来找方重勇咨询对策,前倨后恭的姿态,把丈母娘的那一双势利眼表现得淋漓尽致。
帮,还是不帮,这件麻烦事,摆在了方重勇的面前。
关于历史推演测试的回复
不得不单独开一章集中回复,因为书友们的评论太炸裂了,让我感觉压力山大,不得不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谈谈这个问题。
盛唐还有没有救?我看评论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论述方向,其实都挺有道理的。
现在就以一种“忽略统治者主观想法”的模式去讨论。
也就是说把历史的偶然性发挥到极限,安禄山被脑控变成了大忠臣,唐军高层都可以不顾家小为爱发电为国捐躯等等等等。
我的答案是,或许某个穿越者,可以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收缩帝国扩张的脚步来换取国祚的延长,安史之乱也可以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向后顺延。
但盛唐是回不去的,炸弹该爆炸的一定会爆。
就像是我这本书的标题一样,在盛世里头唱挽歌才是主题。全文主打的并不是“小方开挂救国”。
盛唐人口的**,已经快要到土地产出所能承载的极限,必定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也就是人口转移。
那么这个出口在哪里?有人说西域?然后波斯,黑衣大食什么的……好像很远啊,这条路别说是大唐了,就是现代大概也不容易吧?
历史给出的答案,就是江南、荆襄南部、两淮甚至岭南。人口或主动或被动,是朝着这些地方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