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法之根本(第2/3页)
可若是换成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这事可就不能用没见识来解释了。
这事乍一想是真让人想不通,但是再想想袁术那个做派,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这还真就是对方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放完大雷之后,陆离的初步发言就这样结束了。
大家现在是在集思广益,而不是玩过家家,有些事情各抒己见就够了,没有必要手把手去教育谁。
陆离的观点很明确,先对付张绣,但是要注意贾诩,袁术那边可以等等对方作大死,或者助力一把对方的作大死事业,至于袁绍,自然是在对方内部挑拨离间进行埋雷。
对于如何助力袁术,这事其实还挺简单的,谶文就足够了,不需要搞得特别明显好像专门点名他,但也不能搞得毫无关系。
要那种乍一听似乎没有关系,但如果真的有心细想,又能扯上关系的。
曹操很快定下了计策,先征讨张绣,吕布防备南边的袁术,夏侯兄弟防备北边的袁绍,还有一部分兵力是要驻守许昌的。
陆离担忧归担忧,但是也没有阻止被一炮害死的三贤此次的跟随,如果能救他当然想要救,但如果为了救他们,反而让曹操这次噶了,那就本末倒置了。
说白了,失败与否的关键从来不是曹操好不好色的问题,关键在于曹操会不会骄傲自满。
明明很多事情提前了,却好像还是阴差阳错出现了。
人是如此,对方刚被举孝廉的长子被带着去长见识了,事情也是如此,践踏麦田,割发代首这本该出现在建安三年的事情提前出现。
因为现在后者还不曾发生,陆离只针对目前的情况在发愁。
不过考虑到此次有郭嘉随军,就算有什么,想来对方应该也是可以劝住的……吧?
看到怎么都放心不下,还找到自己反复叮嘱的陆离,郭嘉不由失笑:“伯安,莫慌。”
陆离也没有说自己根本没有慌,他确实是心乱了:“前车之鉴实在太多,不得不为之慌乱。”
“奉孝此去,也当小心才是。”
郭嘉:“小心贾文和?”
陆离:“亦需小心明公生骄傲之心。”
从在乐安郡的时候,陆离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最大的敌人,往往以自己人的形式出现。
————————————————————
自从曹操带兵离开后,陆离经常收到来自刘协的传唤,一些无关政事的传唤,你能想到吗,对方叫陆离来给自己讲学。
有一说一,这事并不属于尚书令的职责范畴,但东汉确实有召大儒学者讲学的先例,先帝就曾干过这种事情。
不是陆离自吹自擂,在这方面他也算是有点名声的,因为跟着郑玄学习了一把,还蹭上了一个师出名门的光环。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在东汉的学习大环境下,陆离他在学习方面走的完全就是野路子,哪怕后面有郑玄帮忙补课,但有些东西早就定型了,不是后天随便补一补就能补回来的。
陆离觉得真要让自己给刘协讲什么,那真的是有点误人子弟的可能的。
他可是非常有良心的不想糟蹋汉室的花骨朵,无奈这个花骨朵自己主动上赶着啊,陆离想了想,干脆直接给对方讲《论语》吧。
这个对方肯定早就听别人讲过了,至少不会被自己给轻易带到沟里去。
刘协发现好好的儒家言论,被陆离一讲,硬生生讲出了一种法家色彩。
儒家讲礼,他就用法来讲礼。
这并不令刘协感到意外,不管是之前在刘宏那里宣扬改革变法,还是在规则之内行事的同时又善于利用规则,陆离一直以来身上的法家色彩都挺鲜明的。
刘协:“尚书令以为,法之根本在于何?”
陆离:“法之根本在于威慑,在于执行。”
刘协说起了曹操此次行军途中出现的“割发代首”情况:“……司空此为,可合乎法?”
陆离避而不答,只言:“春秋大义,法不加于尊,司空割发代首,令上下为之一肃,军中无人不服。”
刘协:“太史公撰写私史商君列传中曾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法不加于尊,岂非有失公允。”
陆离看着刘协,眼神中不免带出了些许叹息:“刀锋所指,该向敌人,未曾闻持剑挥于己身。”
刘协:……
他很快便明白了陆离的意思,对方一来是说曹操是自己人,现在也是在为他征讨不臣之人,他这个做皇帝的不该去为难自己人。
二来,这世上最大的“尊”岂非刘协本人,这种驳斥“法不加于尊”的说法,简直就是在砍自己的凳子腿。
看出刘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陆离也没有追着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