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腊八(第2/2页)

满朝文武发愁得不得了,皇帝脱冠去太庙祭祀,端王主动请缨,要带队去陇西赈灾。

消息传到灵慧祠,张师姐倒还罢了,老郡主和薛娘子立即看着瑶光。但她一副“不关我事”无忧亦无喜的样子,大家也不好说什么。

到了晚间,薛娘子问瑶光,“你到底和他如何了?满朝文武难道再没别人肯去了?这次赈灾的事,是真正的人与天争,办好办不好,总不免死不少人,受人诟病,真正是个出力也难落好的事,怎么他非拼着要去?”

瑶光淡然一笑,“能做事当然要做事了,不然干什么?天天谈情说爱?我要是他,做的事比现在还多呢!”

薛娘子推她胳膊一下,“嗐,我可真是,瞎操心!皇帝不急太监急。”说罢甩门帘子走了。

瑶光坐在炕上发了会儿呆,拉开炕柜抽屉,那里放着一只织了一半的红色毛线手套,已经织好了手掌,就要分针织手指了。她取出手套看了又看,终于还是将手套上的几根竹针抽掉,一拉毛线,红线从线孔中一点一点退出来。

她闭着眼睛狠狠拽着毛线拉了几下,只听见轻微的“嗤嗤”声响。

过了一会儿,已经成型的手套又变回一堆毛线。

她默默坐在那儿,握住线团,将毛线缠回线团上。线球重新变得鼓鼓的,几乎与原先无异,只是上面的毛线还有些弯曲。她趴在炕桌上,枕在叠放的双臂上,闭着眼睛叹口气。

进了十二月,过年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虽然陇西依旧陆续传来不好的消息,但是京都中的人似乎已经将为数不多的同情心用尽了,大街小巷时不时响起一两声爆竹声,小孩子们哈哈笑着,卖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和各种年货的摊子随处皆是。

灵慧祠也张灯结彩,弄得十分热闹喜庆。

薛娘子和瑶光的两个铺子也装饰了一番,还给众人都发了过年的红包。

瑶光看着周围的人每天忙碌,浆洗打扫,装饰房屋院落,兴致勃勃准备各色食物和新衣新鞋,总有种自己和大家格格不入的感觉。

腊八那天,宫中来人送来腊八粥。

老郡主命人接了,将灵慧祠熬的腊八粥回赠,又问宫中太后、太妃等诸人安好。

其中一个小太监微笑着一一答了,又道,“太妃还问韩道长安好。”

瑶光认出这小太监曾在端王府中见过一次,恍惚记得太妃说他是皇帝身边常用的人,便拱了拱手笑道,“烦太妃惦记,我一切安好。”

崔旺回到宫中覆命,皇帝照例问了老郡主身体如何,精神可好,问完了,也不叫崔旺下去,也没再问其他话,只忙着摆弄他案上放的水盂砚台笔架等物。

崔旺暗暗疑惑,偷眼瞧他师傅。

李德胜向御案瞧了一眼,甩了一下拂尘问,“韩道长气色如何啊?”

崔旺微微一怔,答道:“韩道长清丽如常……呃……”他思索一下又道,“太妃问她安好,她还跟我说话来着,和上次我见到时一样可亲,只是……”

皇帝抬起头,“只是什么?”

崔旺斟酌着说,“今日是腊八,我看灵慧祠上下诸人,就连侍女们,都换了喜庆衣服首饰,只韩道长,仍旧穿的是家常旧衣。”

皇帝半晌无语,叫崔旺,“你下去吧。”

李德胜见皇帝取了纸笔,知道他要写字,忙将拂尘插在背后,走去案前为他研墨。

皇帝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等李德胜研好了墨,提笔蘸墨,写了不几个字又怔怔发呆。

李德胜站在皇帝身后,看到纸上写的是一首绝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必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李德胜心中琢磨半天,低声道:“陛下近日操劳烦闷,何不出去散散心?东西市坊近日都极热闹的。”

皇帝轻哂道:“你是嫌这宫中还不够热闹么?”

李德胜忙笑道:“若是陛下要清净的话,那太清宫后山现在可是最清净的……”

他一语未了,只听皇帝重重拍了一下书案,怒目道:“你说什么!”

李德胜吓了一跳,茫然看看皇帝,急急地躬身道:“老奴说……太清宫,近来没什么香客,倒是个极清净的所在。”

皇帝冷冷看着他半天,渐渐脸色又缓和了,“也好。你叫他们去备马。今晚歇在西山行宫。不要叫旁人知道。若有人问,只说我在静室打坐。”

“是。”李德胜便要退去,皇帝又叫他,“李大保——”

“老奴在。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皇帝沉吟片刻,道:“叫他们打水来,我要净面。”

“是。”

“等等!”皇帝又叫住李德胜,想了想说,“你取剃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