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3/5页)

万幸的是,付出是有回报的,在他们几乎废寝忘食的努力下,张安国是以他们系笔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成为了研究生的。

张定国的成绩也过了初试,出国公派留学的名单先跟考研的一波一起筛选,之后再进行第二轮更仔细的筛选,第一轮不过关的话,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就没有机会出国留学了。

想要出国留学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少,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工作。

因为参加高考的除了应届生,很多都是之前遗留的知青,他们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很多人都已经有妻有子,有了家庭,没办法说走就走,参加工作的话,他们立刻就能拿到工钱,开始养家,作为学生的补贴,大部分都只够他们自己花用,没有办法节省太多给予家庭,所以有些人即使知道出国留学,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会对他们的未来更有益处,但为了当下,也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剩余一部分就是家庭没有压力的,也没有迫切立刻工作的,又想去外面的世界学习见世面的,他们这一批数量就相对比较少了。

他们能够提交档案,参加这一次考试,面上的背景都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要看他们的笔试之后,看成绩排名,再深入考察他们的家庭背景,看看是否能够获得这个珍贵的名额。

他们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想要他们回归祖国,回报祖国的,但是有的却会一出国,就留在国外不回来了,他们不仅没有学到新的知识,还流失了人才,得不偿失。

所以政治背景过关之后还要看他的家庭,看他是否有足够的羁绊,让他不会放弃国内的家、国内的户口,学成之后选择回国。

政治背景这一关张定国没问题,笔试也过了,不过在第二关的仔细筛查中,出现了一些波折。

因为他的母亲。

对于张安国张定国他们几兄弟,在老师那里都有印象,因为兄弟全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这种事情还是很少的,而且年纪小,成绩又这么好,足够让他们印象深刻。

他妈妈去做了生意这件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稍一打听就知道了,那时候张卫国他们去调研,还去了他妈妈的厂里调查,当时还有印象,她的厂子格外的干净,坚持公共卫生等等,给当时的老师和同学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

在校的老师教授也分为保守派,开放派,对于改革开放这些事情并不是没有反对声音,只不过是被主流给盖过了而已,有的就提出了他母亲这方面的问题,认为这个他的背景不过关,因为他母亲还跟香港的人有来往,说不定会跟国外有不良关系。

名额就这么多,少一个是一个。

只不过被人驳回了,认为他们这样子就判定他不过关,太过草率。

保守派的人数相比起开放派来说还是比较少的,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改革开放才是主流,改革开放给这个国家注入了强而有力的新鲜血液,会让他们越来越强大,更好的主力在世界之林。

改革开放了,特区当地政府都给外国资本提供政策优惠,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引入,他妈妈在那里做生意,跟合作伙伴有来往,这算是什么问题?

对于这些事情,张定国是不知道的,笔试成绩出来之后,考核表填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跟他无关了,他只要保持着原来的步调就可以了。

每天跟着三哥一起早起去晨跑,回来之后继续学习,有空了就钻进实验室,妈妈给他买的实验器材越来越多了,还有不少是特意从南方运过来的,让他爱不释手。

这时候,苏茴也回来了首都这边。

在她出发之前,张贵找了她一次,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她拒绝了,她已经把年礼寄了回去,除了给张根他们的,还有给张成业的,赵夏兰的。

苏家那一边没有寄过去,因为她顺路先去了省城一趟,亲自把年礼给到了他们的手上。

苏浅明他们决定回去过年,打算年二十八回去,年初三就回来,苏浅明在那边没有什么亲戚要走动,只有常小荷有,她家就在那里有许多亲戚。

加上过年正是衣服卖的最好的时候,他们就很晚再回去,苏茴去的时候,他们都还在省城。

苏茴到了首都,他们三个都很高兴,妈妈终于回来了,好久没有见她了。

苏茴到了,先把工作的事放一边,在家里待着,给他们做了两天好吃的,顿顿大餐,然后才去忙工作,在年前这段时间都是黄金时间,大家都要买新衣服过年,生意特别好,酱料那边也是,新开发了一个过年礼盒套装,除了酱料之外,还有腊肠腊肉等等,组合包装,看上去格外有排面,还实惠。

曹燕红和吴胜海都忙疯了。

一个是首都这边的批发代理人,一个是首都以北的代理人,钱赚了不少,相对应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