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霍小玉

来到唐朝之后,霍小玉才知道史料的匮乏根本不足以让她全方位去了解一个人。

——哪怕她隐晦地告诉李倓,李亨要害他,他还是选择了坐以待毙。

没有任何挣扎。

霍小玉系在李倓手腕上的红丝带不止有保命的功效,还有遇到危险时的预警。

就好比现在。

随身空间响起急促的机械音,霍小玉打开空间,李倓一脸淡然饮下毒酒的景象出现在她眼前。

张致远的怒吼声震得她耳膜疼,李倓喉结微动,毒酒被他一滴不剩地喝完。

宦官皮笑肉不笑地接过李倓喝完酒后的酒杯。

营帐外的卫士松开了张致远,张致远跌跌撞撞跑进来,手指微颤着拍打着李倓的背,想让李倓把毒酒吐出来。

李倓轻摇头,制止张致远的动作,薄唇微启,平静道:“一死而已。”

张致远嘶吼道:“不,大王,您不能死!天下未定,百姓不宁——您……不能死!”

来送毒酒的宦官并列两旁,似乎在等着李倓毒发身亡后,给李倓收尸。

寂静的夜里,张致远的压抑着的怒吼格外清晰,李倓微抬眉,看着营帐外孤冷的月色。

夜风清凉,抚弄着李倓未束起的长发,月华倾泻而下,落在他发间,将他的长发染出绸缎的细腻质感。

恍惚间,他想起他出生那年发生的事情。

那年他的爷爷李隆基正值壮年,最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

武惠妃言及宫中遭遇盗贼,让太子李瑛并两位皇子披甲带兵入宫,太子李瑛抵达皇宫时,武惠妃又对李隆基说,太子李瑛谋逆造反,带甲冲入皇宫。

李隆基大怒,赐死太子李瑛。

这样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上演,不是父杀子,便是子囚父,这似乎是刻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

就像两年前,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时,他劝父亲分兵北上,自立为王。

父亲既惊且喜,对他的猜忌却再也遮拦不住,自那日起,他便知道,他终有一日,父亲会对他下手。

后悔吗?

不后悔。

安禄山挥师南下,李隆基仓皇出逃,他领着两千人马断后,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有人拉着他的衣袖,大哭问道:“陛下尚有川蜀可去,我等贱民当逃往何方?□□上国,岂能被蛮夷所欺?大王乃太宗之后,怎不见太宗之血性刚烈?”

声声质问,他无法回答,只能将自己身上带的吃食送与百姓。

大哥走过来,拍拍他的肩,与他一起沉默。

流民越来越多,黑压压的一片,哭声震天。

他飞身上马,冲到队伍最前面,拦住父亲,拽住父亲的马缰,让父亲不得再往前行。

叛军随时都会追上,父亲怒目而视,他迎着父亲的目光,平静道:“逆胡犯顺,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

父亲眸光明明暗暗,五月的天气刮起烈风,他立在风中,一字一句道:“夫有国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

大哥赶来,扯了扯他的衣袖,他置若罔闻,继续道:“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河西,收拾戎马,点集防边将卒,不下十万人,光弼、子仪,全军河朔,谋为兴复,计之上也。”

韬光养晦的日子,他过够了。

父亲听了他的话,北上去灵武,整理军队,奉入蜀的李隆基为太上皇,自己登基为帝。

而他因为劝诫冲锋陷阵有功,被将士们呼为小太宗。

太宗英明神武,实乃千古难遇之明君。

父亲笑呵呵地看着他,拍着他的手,说孺子可教也,声音却没有半点温度。

太宗对李唐皇室意味着什么,身为皇子的他再清楚不过了。

李倓慢慢合上眼,撩起衣摆,正坐在营帐。

他不后悔。

生逢乱世,总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尽管力挽狂澜之后便是万丈深渊。

夜风拂面而过,似乎有桃花香飘过。

李倓眉头动了动。

……

霍小玉看到这一幕,险些没把随身空间给捏烂。

史官总是吝啬笔墨,关于李倓波澜壮阔的一生,不过区区千余字,她对李倓的了解,也不过是这一千多字的描述。

然而真正面对李倓时,才懂得笔墨的苍白无力。

那个心怀天下的清冷少年啊,被父亲赐死对他来说,是捐躯赴国难,是视死忽如归。

霍小玉起身穿衣,看了一眼睡在自己旁边的郑净持。

她死而复生,郑净持喜不自禁,如珍似宝待着,甚至就连睡觉,也要同她一起。

霍小玉轻手轻脚下榻,打个响指,随身空间在她面前罩下点点烛光。

她磨墨铺纸,留下书信一封,放在桌上。

庄园里的人大多已经休息了,只有马棚里的马在月色下吃着草料,霍小玉解开马缰,翻身上马,纵马而去。

渣男李益的事情尚且能放上一放,建宁王的事情却耽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