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源(第3/8页)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茶就这样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开,参与见证着千百年来人间的繁华或寂寥。

【原文】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1〕。(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2〕;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3〕。草木并,作“荼”〔4〕,其字出《尔雅》〔5〕。)

【注释】

〔1〕并:同属一个部首。

〔2〕《开元文字音义》:编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的字书,据记载共有三十卷,后基本遗失殆尽,仅有残卷收在其他典籍中。这部成书时间比《茶经》早二十五年的官修字书里,已经有“茶”字。

〔3〕《本草》:唐高宗时期由苏敬等人编撰的《新修本草》一书,现称《唐本草》。该书已散佚,敦煌、日本有其钞写本残卷传世。

〔4〕荼:原作“茶”,但《尔雅》为“荼”,今从之。

〔5〕《尔雅》:中国现存最早的字书,共十九篇。内容主要是考证词义、古时名物,作者至今无定论。“尔”有贴近的意思,“雅”有正的含义,指某一时期正规的官方雅言。

【译文】

从字形和部首来说,茶字有归属草部的,有归属木部的,也有同属于草、木两个部首的。(写成“茶”字的,属于草部,唐代《开元文字音义》中收录了此字;写成“”的,属于木部,收录在唐代《本草》一书中;同属于草和木部的,是“荼”字,《尔雅》予以收录。)

【延伸阅读】

从研究史料中可知,茶的称谓不下数十种,可说是琳琅满目。比如,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在其文章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的一种称谓;《神农百草经》把茶称为“荼草”。不过,唐中期以前,用“荼”字称茶最为普遍。

据资料记载,“荼”字最早出现于《诗经》。《诗·邶风·谷风》里有这样的句子——“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不过,《诗经》中的“荼”是否指茶,尚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是茶,有些则认为是平时所说的苦菜。

“荼”字称为茶,最早来自《尔雅》。书中很明确地写道:“槚,苦荼。”后来,人们把早采摘的茶叫荼,晚采摘的茶叫茗。

唐开元年间,《开元文字音义》编撰完成,这部官修的权威字书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亲身参与,让“茶”字很快普及开来,“茶”“荼”混用的时代结束。二十多年后,陆羽创作了《茶经》,完全使用了“茶”字。

后来爱茶的文人们,更是对该字进行了一番趣解:从茶字的部首看,由“草”头和“人”“木”三部分构成,而“人”居中,似立于草木之间,寓意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喝茶便有了体味自然野趣之意。

【原文】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1〕,三曰蔎〔2〕,四曰茗〔3〕,五曰荈〔4〕。(周公〔5〕云:“槚,苦荼。”扬执戟〔6〕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7〕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注释】

〔1〕槚:茶树的古称。《尔雅》“释木”篇有“槚,苦荼”的说法。

〔2〕蔎:草香。《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蔎蔎兮。”王逸注:“蔎,香貌。”又用于茶的别称。

〔3〕茗:古文献记载,茗字作为茶的称谓,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它也是茶的重要别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