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医院 顺手而为(第3/4页)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已经商量过一些计划了。”钱书记说道。“就是还想找些其他,劳动强度没那么大的,让大伙儿都能干着挣点……”

“想轻松就得学技术。”燕长青一指杨乡长。“我们乡长在这儿,你们找他,和他商量一下,让他找人培训一批技术人员不就行了?”

杨乡长一愣:“我能培训啥?”

“劳动服务公司做服装的活儿一般人都能做吧?”燕长青说道。“做皮鞋衣服的,小首饰的,糊纸盒子的这不都是活儿?你就看镇上别人都在干啥,让他们来的人学两手,回去也跟着干不就行了?”

杨乡长迟疑了一下:“那镇上……”

“市场大着呢!”燕长青笑了笑。“接下来市场要和别处的商人合作,生意要做到前苏去,就靠咱们这里的人做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卖的,不用担心会互相抢生意。”

“真能抢也是好事儿,有竞争了更好,免得他们做假的挣快钱,时间长了影响咱们市场的声誉。”

杨乡长想了半天,点了点头:“也是!”

……

种蘑菇县里来的这几个人就开心了,桃树镇上的人做的生意,都是现在比较热门的,造出来东西根本不愁卖,直接往市场一送,转头就拿着钱继续去采购原料。

如果他们那边县里也能让人把这些做起来,不说赚多少,至少让人们都不用为公粮犯愁就可以了。

实际上燕长青对西山县那里还挺了解的,蘑菇木耳猕猴桃,现在因为运输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因素,没发展起来,但是未来这些都是远近驰名的东西。

所以他更提议搞这些,把本地特色搞起来。

只是建议,来的这几个人,算是这一届想办事的,那就赶快办好点,至少未来让那边的人少些HIV感染的人,别再搞出什么HIV村,甚至后来搞出什么H拆迁队之类的事儿来。

实话有点不好听,不过现在其实都有苗头了,市场周边的那些路边饭店里做特殊服务的,也并不都是外地来的,有些就是他们县里过来的。

其实有市场兜底,周边的人都上小加工厂问题都不大,有足够的运输和贸易能力,自产的那点东西真不算啥。

……

燕长青另外的建议就是:“你们那边应该有药材的吧?发展一下药材种植,也是个不错的门路,如果有好药材的话,销路也挺好的。”

这是给自己未来扩大医院准备的,学校可以合作搞委培,医院肯定要自己干的,人命关天啊!

剩下的就是由杨乡长斟酌,弄个什么培训班,给他们做技能培训。

这年头的人穷那是真没办法,没门路,没技术,特别是如今的成年人的这一代,小学毕业的都是高学历,很多人也就是燕二河的水平,又没这人的运气,没点机遇,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至于技能培训收不收钱,那肯定要收点。

一来是不能让人家懂技术的白忙活,二来是不收费才是麻烦,回头传出去,桃树乡免费搞技能培训,其他地方的人都来怎么办?

做这些事情,燕长青都是顺带而为的事儿,他有未来的眼光,选的路子未必是最合适的,但是肯定不会出错,只要去做,肯定能改变现状。

……

等送走他们,又过几天农忙假结束,陈有亮那边就打来了电话:“长青,往前苏那边发货的火车皮他们自己协调好了,咱们直接装车就行。”

“那边说等货到了之后,生意做成应该就能谈飞机了。咱们真要买飞机了吗?”

最后一句话暴露了陈有亮的心虚,原本想的雄心壮志,临到头又有些心虚了。

燕长青呵呵直乐:“市场那边的资金够不够?不够我这边给你凑,能买就买,一架两架别嫌少,三架五架不嫌多。你看看现在的经济情况,未来运输方面,有飞机咱们只会赚不会亏。”

陈有亮在那边深表同感:“就是有点不真实,感觉前两天我还犯愁咋挣钱,能有个街头做凉皮的生意,一开始都觉得还不赖。现在突然要买飞机了,这变化有点快啊!”

“等买回来,咱们坐着溜达几圈,你就习惯了。”燕长青笑笑,好歹也是个代表啥的了,动辄去市里省里开会,连京城那边的会都去过了,买飞机有啥可不淡定的。

……

陈有亮放下电话,心里就安定下来,一来对燕长青信任,二来是,现在的全国各地的路是越来越好了,但是问题好像又多了起来。

最大的问题就是收费站。

仿佛是不经意间,国道的土路变少了,柏油路变多了。

但是问题也来了,收费站也多了起来,一个县一个收费站都不止的,有些因为县和市的分不清,甚至几公里两个收费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