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商人吴九行走在路上(第3/4页)

“被捉住后,按律黥面、劓鼻,罚为城旦。服刑数年,去年得赐爵,用爵位赎了罪罚回到家乡,这趟我便把他们收作护卫武士,与商队一道走南闯北。”

其中游学的一名学子闻言,感慨道:“去年始皇帝陛下东巡回咸阳,下旨凡秦土之人皆赐爵一级。因此得以赎罪归乡的男女刑徒,多达五十万之数!”

“积德甚厚矣!”

护卫武士们倒不知,竟然有这么多和他一样的刑徒,得以赎罪归乡。

“那陛下确实是积了厚德啊。”

其中一个武士,又指着同桌的另一个脸上,促狭笑道:

“哈哈你们不知,要说啊,还是他最想不过,你们看他脸上的黥面……”

“哈哈哈!对,只黥了一半!黥面行刑到半途,赐爵的圣旨便到了,他当场以爵赎罪、当即释放,哈哈!”

被揶揄的半截黥面武士,跟着告饶:“快别说了!”

但凡早一刻、晚一刻,行刑没开始,或者已成定局,都是纯粹的幸运、不幸。

这不上不下的,确实令人哭笑不得。

黔首淳朴,即便曾因秦律而受罚,如今得到赦免赎罪,也就不再怨恨记仇。

反而以此为谈资,说笑一番,一笑而过。

话题变换。

一名学子神秘兮兮,透露道:“关于这事,我倒是有些消息!”

“朝廷有人谏言:昔日争战不停,乱世用重典,律法严苛无可厚非。

然如今天下大定,仙使临秦,营建仙秦之大计也小有所成,旧时律法便不再适用,应当重修秦律!”

“据说啊,当今左相,曾经的廷尉,法门大家,已在筹划修新秦律呢!”

吴九商贾之身,最是谨慎,左右看看,见没有兵卒冲出来,才舒出一口气!

“这些话,可不好在驿站中说的!”

学子仰天大笑,“哈哈!莫怕莫怕,这事啊,在咸阳已经是人所共知之事!好些志在明法科的学子,都已经齐聚咸阳。一为群策群力,为修新律建言。”

“二为早日得知新律内容,早日诵背,以免下一届科举时,两眼一抹黑!哈哈哈!”

这群游学的学子志在进士科,《秦学大典》早已人手一部,就背在书篓里。

他们不惧科考内容变更,于是边走万里路,边读万卷书。

明算科的学子也一样,《仙使算书》人手一本了。

但是哈哈哈,明法科的学子,科考内容却要变了!还不知变后内容!

吴九:那是蛮惨的。就好比两军对阵,发现己方的兵械根本没见过,还不会使!

不同身份、地方的人,在驿站相聚。

各式各样的消息,也在此交汇,传播远方。

……

吃完迟到的夕食,出来时外面天色已暗。

但驿站却点起火把,并未关门落锁。

“驿站日夜不休,至于原因,这就来了……”

一名游学的学子正说起时,便听见驿站外传来动静。

急促的哒哒马蹄声传来,而后是马匹急停的嘶鸣声。

“咸阳急令,分递郡县。备食水,换良马!”

一名驿吏上前,把奔驰累坏的三匹快马牵到马厩中,给草料清

水,再牵出三匹歇够喂饱的良马,牵着等待三名传令兵。

一名驿吏迅速而熟练地接过一份旨令——咸阳印刷相应份数后盖印分发,入驿站盛饭,并将水囊装满水,挂在马背上。

不到两刻钟,带刀的传令兵们便吃完饭,飞身上马。

一夹马腹,向着夜色疾驰而去!

一夜过去,驿站夜宿的客旅清早起来,在饭堂吃过朝食。

就各自道别,南来的、北往的错身而去,重新出发。

走在路上时,吴九的商队还遇到了一支南下的军队,有四五百之数。

纪律严明,不曾拦截商队,相安无事地擦行而过。

往前没多久,又见到道外摆摊的三五黔首。

隔着丈宽的深沟,对方用长竿递过来一袋野果子。

吴九依约在竿头拴上一条干鱼,对面收回去,完成交易。

想起先前遇上的军队,好奇问上一嘴。

对面摆摊的黔首果然消息灵通,“前面县中有盗贼兴起,郡尉调兵遣将,前往剿匪。”

吴九闻言便明白了,驰道穿行的郡县,若有盗贼兴起,到时危及驰道来往客旅,咸阳不日便能得知异状。

届时郡尉必然被问责,三年考绩时也是一个败笔。

“盗贼刚起便被剿灭,驰道安稳,是吾等商旅的幸事啊,可以放心出行。”

“于我们而言,也是天大幸事呢!”

战乱已平,盗贼不起,天下承平,是这片土地所有生灵的幸事。

吴九把一袋酸甜熟透的野果子,分给商队的人,又重新上路。

八方驰道上,有许多似滨海道上的吴九商队一样,也行走在路上。

东方道,有宽衣博带佩戴刀剑的儒生,向西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