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陛下陛下我给你捞着了一个兵仙崽快派人来取!#(第3/4页)

“基建之仙的使者?”显然,韩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仙使当面,妾身失礼。”

“免礼免礼。”周邈又不是显摆威风来的,“今日时辰不早,我便直话快说了。”

“韩信是故韩王孙吧。”

韩母初闻一惊,随即明悟。

贵人出现在自家,自然不会是一无所知,兴之所至。

韩信一直没有明言承认的身份,到韩母这里得到了确认。

“是,故韩襄王次子公子虮虱之孙。①”

韩王孙及其母亲,却孤儿寡母流落至此,衣食艰难。

但韩母并未诉说苦难。

只是无奈道:“正如仙使所见,妾与吾儿信颠沛穷困,无权无势,于大秦已无碍

。”

所以何必寻来呢?

“看来夫人对秦国也有误会。”周邈听出了韩母的不甘不愿。

诸侯之妻称夫人,周邈对韩母的礼敬已经尽显。

“夫人既听过我身份,想来也知晓岁首时,始皇帝陛下大封六国诸侯,并于咸阳富养六国后裔。”

“自然,或许本质是软禁,但于夫人和韩信来说,又有何不便呢?”

“若居于咸阳,韩信的故韩王孙身份,以及咸阳乡里安宁,会让他不受顽劣少年的欺辱。”

“大秦也会赐给韩信宅邸钱粮,你再不必常年耕种操劳,仅只为让韩信吃饱穿暖。

若居于咸阳,夫人就可静心休养,届时劳病痊愈,从此韩信能在母亲身畔长大,衣食不愁”

周邈从燕的话里得到灵感,说服韩信,从有利于韩母的优点切入。

那说服韩母,自然也能尽数对韩信的好处。

儿为母,母为子,互为软肋。

韩母果然神色松动,而且如今身份既已暴露,势不如人,倒不如顺势而为。

但韩母还是问道:“仙使为何要带吾儿入咸阳?吾儿不过一毛头小儿而已。”

入咸阳居住,对他们母子来说,确实比在淮阴艰难求活,要好一些。

而且咸阳为大秦腹心,机遇更多,她儿子又还年幼,来日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多年颠沛,韩母对天下归秦或韩,并无执念,但她儿需要一片天地展翅,方能飞上高天。

周邈把‘掐算神通’的说辞又拿出来:“……若得培养,韩信来日必能有一番作为,届时自可印证今日预言。”

“况且即便抛开玄异的帅星之说不谈,所谓三岁看老,仅看韩信的性情与言行,也知他来日会有所成就。”

“但若对他不加培养,寡母至亲早逝,邻里少年欺凌,年幼无力维生,寄食百家……”

周邈说的这些,正是历史上韩信经历过的苦难。

“那就算他最终能在磨砺中长成,但大秦一统天下,没有乱世造就英雄,韩信不过是茫茫黔首中的一人,怎可确定他就能脱颖而出,做出一番成就呢?”

时势造英雄,虽然如韩信这样的人杰,必有出头之日。

但人生际遇无常,谁能断定何时才会出头?又会经历多少磨难?

即使多出了科举取士的晋身通道,可韩信在军事上的才能,显见是远高于文治上的。

即便得中,那不也是埋没了?

韩母早在周邈说出对韩信的预言时,就在心中下了入咸阳的决定。

未必是有多笃信预言,而是这代表了仙使的看重,那入咸阳他们就占了先手优势。

而后周邈又说出若他们母子一直这样在淮阴生活下去的未来。

就好像眼前已经预见了那个场景。

韩母不再犹豫,当即:“吾儿信得仙使看重,入了咸阳也不算无依无靠,妾与吾儿愿入咸阳。”

韩母终于答应了,周邈立时就被激动和兴奋充斥:兵仙崽!兵仙崽要入咸阳了!

大秦自己用华服美食、关爱器重以及母爱,富养出一个兵仙,一个不会受情商和野心所害,肆意张扬的忠诚兵仙!

那大秦就直接不用担心蒙恬、章邯、英布新生代之后的武将传承了。

好好培养韩信,大秦幼生代的武将力量也有了!

激动之下,也就没有注意到韩母话中隐含的让仙使多多关照的意思。

不过也不用韩母多说,到时别说他,就是始皇陛下,也会对韩信多加关照的!

“夫人做了最明智的决定。”

韩信将人带回来,本就是让阿母决定去留,现在阿母答应去咸阳,他也一样高兴。

以后阿母能过得轻松许多了。

一番交谈,外面的天色已经开始昏暗下来。

周邈便长话短说:“夫人家中可还有粮食?”

韩母笑道:“还有一斗粝米,能让妾身母子食用几日。”

韩信诧异地看向阿母,随后就明白过来,阿母是把粮食几乎都留给他吃了。

周邈开始安排:“那你们别俭省,煮来吃饱,我明日一早就让…苦豆子送来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