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2/3页)

果然是亲姐姐,三言两语把她一个人的纠缠,美化成了两情相悦。

可惜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宜鸾尴尬地说:“我和太傅之间清清白白,什么事都没有,阿姊以后不要再提了。况且比起相夫教子,我还是更喜欢在外征战,边陲的风光之秀丽,绝不是小小的砻城所能比拟的。”

也是,见识过壮丽河山,还如何囿于都城。宜凤和宜凰知道不能留住她,便替她筹备起许多便于携带的吃穿物件,满满装了一大车。

出城的这日,又是一个大好晴天,少帝携满朝文武送他们到城外,宜鸾骑在马上回头看,人群中照例没有太傅,连她要走了,他都不肯来送别。

说不难过是假的,但难过之后也看透了,一切就到此为止吧。

她牵住缰绳,夹了夹马腹,痛快地喊了一声“驾”。送行的人山人海都被抛在身后,她又投入了广阔无垠的天地,虽然有些遗憾,但心无旁骛时,又觉得一切都不算什么了。

城墙顶的垛口处,始终站着一个人,目送远行的车队缓缓消失在天际,直到再也看不见,都不曾收回视线。

午真伴在一边,不时望他一眼,憋了许久的话,终于忍不住问出口,“主人如此舍不得三公主,为什么不和她说明?”

太傅没有回答,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不舍,确实是不舍,他一点都不希望宜鸾再去边关。可他又能以什么样的立场挽留她呢,就算说出口,她会愿意为了那点幽微的感情,放弃她征战四方的梦吗?

深深叹口气,他转回身,慢慢走下了阶梯。往后与她的联系,大概只有作战部署,京中传出指令,前线领命执行了。

他不知道现在究竟应当庆幸,还是应当遗憾。他有诺言要遵守,但心情悄然发生变化,已经让他看不透自己了。

接下来与上吴的几场硬仗,打得并不十分顺利。上吴原本有骁勇的战将,因为皇帝与太尉的无能,才弄得屡屡溃不成军。戍边的将领有愚忠,但架不住尸骨如山,最后终于硬气起来,照着自己的想法应战,一度将西陵军队隔绝在昌河以南。西陵连续发起了三次进攻,都未能突破他们的防守。

消息传到中都,太傅沉吟了片刻,“靠硬攻,恐怕没有胜算。”

少帝会意了,“铜墙铁壁打不破,就想办法让他们自毁基石。”

少帝很好地学会了太傅教授的权谋,不再一味勒令进攻,而是刻意营造出与上吴将领交好的声势,光明正大往敌军军营运送礼物。

上吴将领心知不妙,这个消息必定已经传入大都了。果然,退守澎城的上吴国君得知后大发雷霆,把一众将领的家人都抓了起来,勒令领军的大将军以死谢罪。

西陵军队就等着这一刻,听说大将军不从命,被麾下斩杀于马前。一旦确认了消息,集结好的大军便一举攻破关隘,朝着上吴腹地长驱直入了。

上吴国君慌了,退守八十里,可兵家战事,最忌一退再退。臣僚的心早乱了,前线的将领也无心再战,攻破澎城几乎是兵不血刃,西陵大军还没到,守城的将领就打开了城门。

捷报传进中都,满朝文武为之振奋。八十年来,西陵历朝国君孜孜奋斗的事业,终于要达成了,怎能不叫人热泪盈眶。

少帝手里握着宜鸾写回来的信,激昂文字全是战无不胜。如今她的字已经能瞧了,一笔簪花小楷很是工整,只有那个“了”字,不知为什么,总是写不好。

他顺手递给了太傅,“横看像山峦,竖看像耳朵,我阿姊的字,真是化成灰我都认得。”

太傅的视线落在密密稠稠的文字上,明知道不可能,却仍在字里行间寻觅关于自己的字眼。

很可惜,只字未提,仿佛对她来说,已经忘了他这个人的存在了。他不能形于色,但仍是止不住地失望,将信件折起来,默默放在了书案上。

与上吴最后的战役,原本可以打得很顺利,但意识到大事不妙的渤海国忽然开始横生枝节,西陵军除了歼灭上吴旧部,还要抽调兵力,对付渤海人。

仗打得有些吃力,毕竟常年征战,不像中途插一脚的渤海人精力旺盛。中军只得重新整合兵力,速战速决将上吴彻底击溃,顺势活捉了上吴国君。至于渤海人,不大不小的一场扰攘是为试探,毕竟中原五国现在只剩两国了,西陵这几年版图一直扩张,如今国土已是渤海的两倍。最终交战虽在所难免,目下要确定的,是西陵会不会马不停蹄踏破隆海卫,直抵渤海军事要冲。

渤海人战战兢兢,西陵中枢却放缓了脚步,决定暂且班师修整,然后将大军重新分布,驻扎在与渤海接壤的几处关卡,静待军令。

本以为活捉了上吴国君,宜鸾会随军回朝的,可谁知凯旋的将领中,回来的只有三位。那三位也是受命向国君回禀战况,若不是这个缘故,连他们都不打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