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沿着旧路下江南(第3/5页)

“母亲做事,何须我担心?不过二哥那里我真的很担心。我离开京城后,无法劝阻二哥别胡来,母亲要多操心了。”李玄霸给二哥虚空告了一状后,才坐着马车晃晃悠悠离开京城。

他先坐马车到渭水到黄河,黄河不能行船的地方又坐马车,然后就可以从黄河坐船一直坐完大运河全程,由江都入海,乘坐海船到岭南。

半路上,李玄霸遇到了被他提拔治理黄河的姜承,和自诩他友人的王弘直。

李智云回京后,王弘直接替李智云继续主持治理黄河。

经过李玄霸和李智云的梳理,黄河两岸再无势力阻碍王弘直清丈田地,疏通被他们堵塞的渠道。

王弘直自学成才,居然也有几分水利专家的模样了。

“不来京城?”李玄霸笑着问道,“你这模样都不像个名士了。”

身穿短打的王弘直笑道:“谁说我不像个名士?我就是名士,名士就是我这样。”

李玄霸夸赞道:“你这话确实是名士才能说出来的话。”

听了王弘直这句话,李玄霸决定接受这个朋友。

“你这次不参加科举吗?”李玄霸又对姜承道,“你的才学肯定能考中,不缺考试的时间。”

姜承道:“科举也是为了当想当的官做想做的事,我现在就在想做的官做想做的事,那么何必多此一举?”

李玄霸道:“你们俩怎么都这么狂傲?全都要当名士了?”

王弘直大笑:“我是你的朋友,他是你这个伯乐相中的好马,你是狂士,被你看中的我们就算不是狂士,名士还是能当一当的。”

李玄霸失笑:“好吧,是我的错。”

王弘直已经和姜承成为了朋友。李玄霸也认可了王弘直和姜承这两个朋友。

李玄霸的熟人很多,朋友却很少。

有的人已经和李玄霸相处了十几年,在李玄霸眼中也是熟人。王弘直和姜承与李玄霸相处的时间很少,但他认为这两人已经是朋友。

王弘直和姜承乘船将李玄霸送到了洛阳。

阎家兄弟正在洛阳修缮洛阳城池。

王弘直和姜承不仅要修缮黄河堤坝,也要整修大运河。

姜承对大运河有些意见。

因大运河的线路是为了隋炀帝游玩和向高丽出兵方便,所以规划并不合理,很容易堵塞。

姜承认为,大运河最主要的功能是贯通南北。洛水是黄河支流。夏季黄河水患容易让洛水泛滥,河底泥沙淤积;冬季黄河水流减少,洛水几近干枯,还会结冰。本就没有通行大船的条件,全靠人力勉强支撑。

应该直接由涿郡向江都修筑大运河,将大运河截曲取直,这样维护的费用才低,运河运行也更长久。

洛阳处于中原腹地,道路本就四通八达。运河完全没必要非要通过洛阳。

李玄霸知道姜承说得对。

历朝历代都修运河,就隋炀帝修运河亡国,连从开国起就烂得没变的元朝都没有因开运河亡国,亡国的导火|索是大修黄河和变钞。除了隋炀帝急功近利,把几年的大工程非要几个月做完之外,他修大运河是为了自己游玩和征讨高丽,所以对运河的科学性考虑不多,工程量自然就更大,效应却没有想象的大。

唐朝建立后,很注重对大运河的维护。但在开元年间,大运河洛阳段也几乎已经荒废。

唐玄宗宁愿命令裴耀卿改善黄河漕运,直接由黄河、渭水向长安供粮,也不愿去维修洛水;

五代时有好几个国家定都洛阳,重启洛阳漕运,但也已经难以恢复往日繁华;

至北宋,从宋太祖起,宋朝皇帝都热衷改善隋唐大运河,试图迁都洛阳,但都因为洛阳漕运不变作罢。

“如果只看经济效益,那大唐也不会定都长安了。”李玄霸道,“大运河迟早会改道,洛阳迟早会失去漕运枢纽的地位变得衰落,但不是现在。”

或许再过百年,大唐统治稳固,洛阳身为中原腹地的重要性会不复存在,但现在是唐初。

姜承听懂了李玄霸的话,叹气说自己会努力修补大运河,让大运河多运行几十年。

“希望我的后人能修一条永世存在的大运河。”

在洛阳渡口送别李玄霸时,姜承畅想未来。

李玄霸笑道:“一定可以。”

这次他说的话不是“历史”,更不是谶纬,只是对友人最真心的祝福。

……

第一次由洛阳下江南时,李玄霸还是个多跑几步都会气喘,不知道能不能活过十六岁的病弱孩童。

现在,他都已经及冠好几年了。

李玄霸对宇文珠说起年幼时与二哥一同伴驾下江南的趣事。

李玄霸和李世民幼年时就很有危机感,为了从杨广那里多骗点赏钱当私房钱,两小使劲浑身解数逗杨广开心,金银财宝挂了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