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我就是乱世底线(第3/4页)

但他们又忍不住从窗户探出脑袋,去眺望那两个名满天下的年轻郡王。

大兴城中还有人记得李世民和李玄霸。

两人还住在大兴时,制造的热闹可不少,比如香皂铺子和书铺。许多人都记得这两位贵公子。

当初李世民和李玄霸带着吐谷浑可汗的脑袋回来时,曾和还是齐王的废太子杨暕在大兴城纵马疾驰。那肆意的风姿仍旧留在许多见过这一幕的百姓心中。

说起来,废太子已经冤死了。

大兴城中一些百姓突然想起了杨暕的模样。

杨暕曾经镇守西京,常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又长得极其好看,百姓们都常常远眺他。

他是个喜欢炫耀的性子,百姓偷看他,他不仅不生气,还会故意停下马蹄,让百姓好好仰望他。

杨暕其实不是个好人,特别他还是齐王的时候,飞扬跋扈的事没少做,百姓并不喜欢他。

但当他成了被冤杀的废太子后,百姓心中关于他的记忆却被美化了。

大兴的百姓想念这一位年轻的太子,有的感情充沛的士人在得知杨暕兵谏被杀后,还曾偷偷在家里为他烧过纸。

而李世民和李玄霸这两位与杨暕走得最近的贵公子,在百姓心中的记忆也美化了。

不过这两位贵公子本来就挺讨喜,记忆即使没有美化,百姓也对他们没有恶感。

李世民带的兵进城时队伍整齐,纪律严明,没有扰民。百姓彻底松了口气。

他们把脑袋往窗口多伸出来了一点,好奇地眺望大道上骑马走在最前端的两位年轻郡王。

高颎微微颔首。

看在李世民带的将士的军容上,他给弟子布置的惩罚作业可以少一点。

不过抄书还是必须的。

他相信两位弟子在军旅生涯中一定忽视了读书。现在来到西京,他得为两位弟子查缺补漏,把忽视的功课补上。

李世民和李玄霸不是将军,而是未来的皇帝和他的股肱之臣弟弟。比起带兵打仗,他们更需要学习如何治国。

高颎瞥向李世民和李玄霸身后的部将。

宗罗睺、秦琼、史万宝、马三宝四人的名字和经历,他了如指掌。

除了史万宝之外,其他三人都是可造之才。有能打的部将,主公就不该亲自冲锋在前,更别说当最危险的斥候。

高颎想起李玄霸给他写的告状信就心梗。

身为主公,御驾亲征很正常,这也是增加威望的方式。

但御驾亲征不等于冲锋在前,冲锋在前不等于亲为先锋,亲为先锋更不等于自己去当最危险的斥候!!

高颎想起李世民年幼时自己教导他军略的过往,心里更梗了。

自己修身养性十几年,就是攒着寿命好被这位令他头疼的弟子气的吗?!

高颎虽然掩饰得很好,但李世民很敏锐。

他一路上都觉得高老师的眼神跟刺似的,好像要给自己扎无数个窟窿。

李世民:【告状!】

李玄霸:【嗯?】

李世民:【啊!!!!!】

虽然李世民的话没头没尾,但李玄霸还是听懂了。

李玄霸:【是的,我就是告状了,你完了,完蛋了!】

李世民憋气。

你等着!我完蛋,也要拉着你同归于尽!

李玄霸知道二哥肯定会拉他同归于尽。但没关系,他也可以拉着二哥同归于尽。只要二哥被罚,他就开心。

史书中看到唐太宗亲为先锋,甚至亲为斥候,他只是当个爽文故事。

当唐太宗变成他哥,李玄霸听到他哥亲为先锋,攻城先登,就带着十几个骑兵去别人大军边上转悠收集情报……

李玄霸微笑。

母亲在很远的太原,嫂嫂在很远的张掖,但老师们就在近在咫尺的西京。

请二哥赴死!

……

大隋皇泰元年,公元617年,陇西郡王李世民和副将太原郡王李玄霸入主西京大兴。

京畿道和关内道纷纷遣使臣恭贺。再加上陇右道,陇西郡王李世民成为天下割据势力之首。

他虽没有挟持隋朝皇帝,却实质上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李世民一入大兴城,就发布告示。

他无心争夺天下,但不忍胡人入侵、生灵涂炭,所以他只定下了两条出兵的规矩。

认突厥为主者杀!

以人为军粮者杀!

第一个撞在陇西郡王李世民刀口上的,就是既认突厥人为君,又以人肉为食的大隋叛将梁师都!

李玄霸将李世民的告示和梁师都的结局刊印成册,派人往天下各个郡县递送,连太原都送了一份,窦建德等大大小小几十个皇帝那里也不能少。

李世民坐镇西京大兴城岿然不动,使臣们从城门鱼贯而出,通告天下。

“我无意逐鹿,只杀不当人者。”

“即使是乱世,也必须有底线。”

“我就是这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