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李二李三回中原(第2/6页)

兄长如今与小妹关系很好。这件事也不能给小妹知道,小妹肯定会伤心。

互损了几句,又把“谶纬相面”这个秘密说开,长孙无忌和李玄霸恢复以前年幼时相处的熟稔状态。

李世民离开了张掖,批阅文书的工作就压在了李玄霸身上。

李玄霸将西突厥使团丢给长孙无忌练手,拉着李智云一同干活。

李智云转头就把罗士信“激将”了过来当文笔小吏。李玄霸看着罗士信抓耳挠腮的模样,干活的疲惫都减轻了不少。

解决了一半堆积的文书,李玄霸才看到李世民留给他的书信。

李玄霸拿着书信半晌无语。

二哥留下书信没告诉长孙无忌就罢了,就这么随手塞进文书堆里,他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李玄霸拆开信,信中第一句就是“活干了一半了?”。

他深呼吸。

李智云从坐榻上跳起来按住李玄霸的手:“三兄,你现在气得把信撕了,等会儿还不是会叫我和你一起把信拼回来。别加重弟弟工作量!”

李玄霸狠狠揉了揉李智云的脑袋,才冷静下来继续看信。

李智云抱着脑袋坐到罗士信身边,对罗士信挤眉弄眼。

罗士信:“你眼睛疼?”

李智云:“我的意思是,这个家没了我得散!”

罗士信:“哦。”

李玄霸瞥了洋洋得意的弟弟一眼,继续压着怒火读信。

李世民皮了一下,就赶紧说正事。

李玄霸离开之后,房乔、杜如晦和长孙无忌都来到张掖,李世民本以为自己能放开手脚扩展势力。

但没想到,他无论怎么张贴告示,许诺待遇,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李世民亲自上门拜访当地有名声的士子。他们都很客气地婉拒,说自己没有出仕的意图。

李玄霸叹气。

虽然二哥麾下提前有了房乔、杜如晦和长孙无忌这三个顶尖的下属,但顶尖的下属下面还需要大量中层下属填充。

特别是文书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要多优秀,但需要的人手实在是太多。

后世列举秦王李世民府上的官吏时,有名有姓有列传的都能列出几十个,更别说那些不够资格进入名单的中层文吏。

河右之地本来士人就少。稍稍有点本事的士人都希望自己磨砺好本事后,去中原撞撞运气。

哪怕是去皇帝不常去的西都大兴,投奔高门士族勋贵也是不错的。

若不是李世民有唐国公府次子的身份,他们连门都不会让李世民进,大概会直接借口“访友”闭门谢客。

一个“行军大将”在他们眼中没什么吸引力,战后就撤了。

谁都知道李世民上面还有个唐国公和唐国公世子,跟随李世民的下限很低。除非李世民现在有了爵位,他们才可能派旁支的子弟来投奔,否则就是自辱门风。

隋朝继承魏晋遗风,对门第看得较重,“门吏”“故吏”的讲究虽然比前朝淡了不少,但也不能忽视。

河右之地许多世族身上也有门荫官职,族中也有人在朝中为高官。李世民这个唐国公府次子的“门第”还是太低了。

李世民努力了一会儿后发现无用后,就不再白费功夫。

他想转移“赛道”,招揽寒门庶士。

但这个时代的寒门士子实在是太少了,能用的寒门士子就更少。许多寒门士子家中能存有一两本有注疏的经书,都能有个“家学渊源”的噱头。

李世民无奈极了。

“怪不得阿玄你要搞印刷术。虽然现在在张掖搞印刷术来不及培养人才,但可以用高老师、宇文老师和薛老师注疏的经书钓世族旁系子弟上钩。印刷术耗钱,天柱王邀我作客,我去他那里弄点钱回来。”

李玄霸愣了一会儿,才恍然自己张罗着敛财给二哥打造骑兵,又要盘活张掖的边市,倒是把传播印刷书籍这条“支线”忘记了。

虽然他在大兴和洛阳推广印刷术几年了,但没有朝廷大力推广,只有两都附近和中原繁荣郡城有印刷儒经的店铺。张掖这种偏远之地连纸张都是稀罕物。

凡事有轻重缓急,他和二哥就两人在张掖忙碌,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只能抓大放小。

现在多了三个帮手,他和二哥才能有空思考其他事。

“河右之地士族看不起唐国公府次子?这什么笑话,他们难道以为自己还能攀上更高的门第?”李玄霸虽然早知道士族傲慢,但以为本就没有什么机会的当地豪强旁支子弟应该会愿意投靠二哥。

李智云咬着笔杆道:“或许旁支子弟是愿意来的,只是没有人起头,他们害怕被其他人嘲笑,就不敢来了。越是家境不好,士人就会更好脸面。”

罗士信不敢置信地看向李智云。

李智云皱眉:“你这表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