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 山间之论(第2/4页)

这样君臣相合的画面看起来还是蛮和谐的。

“去年底,老三还京,说还来看望你,他对你很是仰慕啊。”

“三殿下抬爱了,微臣不过微末之才。”

“还京以后,他告了老大一状。”朱厚照语气平淡,好似说一件寻常之事一样。

王守仁微微一愣,他是没想到皇帝竟将这等秘密的事情告诉他,“唉。若以贤而论,这总是无法避免的。皇上总是会更疲累一些,老臣听之,心中不忍。”

“朕累一些倒没什么。”朱厚照就这么缓步走着,边走边说,守卫将军则远远跟在后面,“爱卿,朕明白你说的,废长立幼以后,会引发皇子相争,只要不立老大,那么立谁都是竖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这个太子就会像个靶子一样遭到所有人攻击。”

“确实如此。”

“那么朕便不公布太子人选。所有人都不知道,不就行了?”

王守仁大惊,“陛下,储君乃是国本,关乎皇室存续,社稷安稳,若是储位常年空悬,恐生不忍之事。”

“不不不,朕不是说不立储君,朕立,只是不公布是谁。如此,便没这个靶子了。也就是,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王守仁眉头皱起来。

这四个字,只要公布出去就是泼天的大乱。

这里面的关系太大了。

首先一个,就是不符合道德伦理,汉家皇帝从来就没有这样过。不仅不立长子,还要秘密立储,到时候不知道会有什么帽子扣下来呢,一个‘乱’字是怎么都逃不掉的,尤其,道德、纲常本就是这个国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次,就是不符合群臣、勋贵、后妃这些所有人的利益。

因为会无限增大他们的风险,那就跟赌博押上全部身家的感觉一样。

如果皇帝立了一个皇太子,像是朱棣立了朱高炽,那么满朝文武都不必多费脑子,这就是未来的皇上,你就可劲顺从就完了。

这样多稳当?

如果舔得够早,还能弄个从龙之功。

但是一旦秘密立储,这就麻烦了。

臣子们会迷茫,不知道哪一个皇子将来是皇帝,万一和一个人走得近,结果却是另外一个人当了皇帝,那到了下一朝还有他们的活路吗?

别的不用多想,就是现在已经和皇长子走的近的那些臣子,如姜雍、蒋冕必定会拼尽全力的反对。

极端的说,你把这些人逼得没有活路,人家一拥而上,给太子来个黄袍加身,然后把朱厚照掀了都有可能。

这也是朱厚照全力打压皇长子的目的,

所以此次让他监国,也算是朱厚照做的表面功夫,实际上是什么权力都不会给他的。

要说直接废、杀,或是忽然废为庶人,那不太可能,那得犯很大的罪过才行。

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

这次他在江南的错事,在支持他的那帮臣子看来不算什么大事,略微小惩就可以了。

所以从大朝会之前就想办法在为他脱罪。

尽管亲情温暖,但到目前这种时候,类似皇帝防太子的那种格局已经出现了。

这是几千年宫廷政治的必然结果,

不会因为朱厚照是穿越者,就能改变什么,

也不会因为他们感情好,就能避免这一点。

朱元璋和朱标那种情况是非常稀少的情况,朱标也是很少见的能掌握权力的太子。而极端少数个例,不具备参考价值。

王守仁又道:“若立储一事只有皇上一人知晓,那么将来诸皇子皆可矫诏,若是皇帝说与旁人知晓,便是让出了废立大权。”

“朕不会告诉任何人,朕会写好两道立储诏书,一道收在朕的寝宫之内,想来没有人敢到那里去偷盗,就算偷了也没事,朕再将另一封放在奉天殿的匾额之后,若朕忽然暴毙,来不及传下遗照,到时候拿出这两份立储诏书,大位可定。”

秘密立储确实算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但之所以朱厚照明知有雍正皇帝的这个办法,还要纠结,就是因为秘密立储——其实也不是完美的解决办法。

而且清朝实行秘密立储之后也没几个皇帝了,真正用上的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没有足够的样本,到底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还真不知道。

甚至有人认为,实际上真正起作用其实就是道光到咸丰这一步。

因为乾隆当皇子的时候,大部分人就知道是他,毕竟康熙皇帝喜欢他。

嘉庆皇帝是乾隆活着呢就禅位让给了他。

道光呢,他小的时候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再加上嘉庆十八年,紫禁城被人攻打,当时嘉庆皇帝在热河,而道光和其他几个皇子正在读书,一听说这个事情,他连发几条命令,包括火速奏报、关闭城门、率人迎击,并派自己的弟弟寸步不离保护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