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储位(第3/3页)

“微臣以为,没有必行的理由。也不是眼下的要事。”

“那么爱卿以为眼下的要事是什么?”朱厚照坐下,单手挂在石桌之上。

王守仁身穿圆领红袍官服,气质飘然,有名臣之风,他拱手说:“储位悬空,乃国之大事也。”

这句话,不意外。

“明眼人都看得出。”朱厚照低下脑袋,“那么爱卿以为,朕立哪位皇子最好?”

“皇长子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可为储君。”

“二皇子呢?”

王守仁不卑不亢,不急不徐,说:“皇次子醇厚仁德,待人以诚,可为一代贤王。”

“三皇子?”

“三皇子果敢勇猛,忠勇俱佳,可为一代贤王。”

老四、老五朱厚照就不问了,他明白王守仁的意思,没必要考他的成语。

反正只有两人,又是面对他,朱厚照直接说了,“朕不想立老大,老大才能不显,以他为君,朕百年以后会不瞑目的。”

“皇上,此举万万不可!”王守仁跪了下来,语气略重了些。

“你起来吧,咱们论论。不瞒你说,朕这一路上其他事倒是没有,就这个心思一直藏在心里,始终难以下定决心。”

“是!”王守仁起身后,端着手臂,继续进言,“皇上,恕臣斗胆直言,皇上若是不喜欢皇长子,那便立了旁人就是,为何又难以下定决心呢?”

朱厚照撇了他一眼,至于这么戳自己痛处么,“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而后立太子李承乾,却又宠爱魏王李泰,致使他们为了夺嫡相争不断,最后逼得皇子已然是有效仿唐太宗玄武门之举的倾向。虽然他最终避免了这些危机,但选择李治也由此埋下祸根,致使三百年大唐皇室相争不断,杀得是血流成河,令人唏嘘不已。”

唐朝这一段尤其的血腥,从李世民开始就不是个正常继位,后面也根本没几个正常的,这也导致了诸多恶果,比如唐玄宗一天就杀了三个儿子,武则天杀子杀女!反正就是杀到最后活下来的那个当皇帝!

与老朱家相比,老李家确实不存在‘宗藩俸禄’的问题。

王守仁轻轻的说:“皇上熟读史书,又见微知著,那又有何犹豫之处呢?

当年太宗皇帝也曾喜爱汉王,但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最终选择了立下长子,即便如此,还是召来了汉王反叛一事,幸得太宗皇帝早有防范,未曾酿成大祸。可即便如此,岂不闻正德十一年,宁逆造反之事?

若是皇上今日不行立嫡立长之制,微臣敢说,祸事,未尽矣。”

正常人都不敢与天子这样讲话。

朱厚照养成了高高在上的习惯,差点都要发火了,但一瞬间又想王守仁说的没错。

于是强压不满,质问道:“可行了立嫡立长,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吗?你说说哪里有百代的君王?”

“那皇上想立什么?”

“自然是立贤。”

王守仁淡淡的回复,“怎样算贤呢?汉武帝雄才大略、武功卓著叫不叫‘贤’?宋仁宗仁政爱民、好学听谏叫不叫‘贤’?南唐后主李煜才学盖世,精通诗词书法,叫不叫‘贤’?我朝太宗皇帝五征漠北可称贤,可仁宗皇帝与民休息也可为贤。

即便抛开这些不论,仅以皇帝的喜好为贤与不贤的标准,那么枕边风、耳边话都会影响皇帝的判断,到那时,又怎么确定?

不仅如此,皇上必然明白,天下没有任何一人会说自己不贤,人人伪装,如何辨别?便如当年的隋文帝杨广,他为晋王时贤明英勇、才华横溢,可最后如画般的大隋王朝就葬送在了他的‘大业’之下。说到底,贤与不贤原难判定!

人之一生,唯有盖棺,方能定论!”

不愧是当代的大家,一番话说出来既有事实例证,又有道理陈述,而且直指问题核心,弄得朱厚照听了后都不禁握紧了拳头,眉头也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