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九章 心思(第2/2页)

其实这件事看起来复杂,但解决起来并不难。

载垚想得到,但他不好说。

只能王守仁讲,

“按照三殿下之言,这些人不能放了去京师。但达成这个目的,手段有劝慰、有强拦。下官觉得强拦不可,应以劝慰为上。

说起来,此事的起因无非就是做错了事,错了就认,只是不能让皇上认。既然是冤杀,那么便翻案,案子翻过来,平息了众怒,再把那些人劝回去,如果仍不回去,那么就是故意借机闹事,官府也就有了进一步行动的理由。不管怎么说,在南京翻一件案子总比到京师翻600件案子要强。”

载垚听了以后心中赞叹,这办法似乎比他刚刚想到的还要好。

不愧是阳明先生。

但这个决定的关键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啊。

现代社会承认错误,损失点钱都有很多人不敢,用尽各种办法隐瞒,更不要谈当下,万一皇上恼火,这可怎么办?

对于载垨来说,还有一个心理负担,就是立储这件事迟迟不办。

如果说全天下有谁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的,那他肯定排第一号。

“王中丞,便只有这个办法了吗?”

“阳明先生这个办法已是比较周全的了。难道大哥想把这六百人也当乱臣贼子一并处置了?”载垚反问了这么一句。

但王守仁听后心思急动,他猛然看了一眼载垚,后者则避过去,不与他对视。

“大殿下,此事万万不可!如今之势,原本就已经是烈火烹油,真要如三殿下所说,那不是使局势更加混乱,更加不可收拾吗?况且这六百人并非乱臣贼子,乃是六百条人命!冤案做大,将来皇上知晓,天子之怒,谁能轻易受之?!”

“本王知道,本王知道。”载垨心中有些焦急,“都再考虑考虑,再想个更好的办法。”

说完他急急走了。

这种破事摊在头上,谁能不急?

不过他今天的这个局面,也是当初在皇帝面前奏对不慎所致。

到了江南以后,情势更加复杂,处置应对之间有失,大概也属必然结果。

回到自己的房间,

载垨一会儿在担忧承认错误恐惧中折磨,一会儿又在再下死手的冲动中颤栗。

但事情总是越发的严峻的。

某个瞬间,载垨忽然想到,其实这里面也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那就是,处置这六百人,不一定非要他亲自来做吧?

如果他不什么都不沾,事情还办完了,这不就好了嘛?

……

……

另外一边,

王守仁则有些忧虑。

皇帝迟迟不正式立储,而几个皇子逐渐成年,这般情势之下,皇子之间的相争已然露出苗头,他仔细回想了一番三皇子的那句话,心中越发觉得冰凉。

“皇上啊……”

王守仁兀自感叹,

不久后下属过来禀报,说:“中丞,京里的旨意,是明发的上谕。”

王守仁将那些愁恼甩了出去,问:“上谕说了什么?”

“在这里。请中丞过目。说的是皇上要在明年三月再开大朝会,到时要天下督抚进京。”

“喔。”

王守仁起身向书案走去,接到圣旨,他们都要回的。不能给皇上来个‘已读不回’。

所以他要写奏疏,禀告自己入京的时间和计划。

同时也在心里筹划着,

这次入京,应该能够见皇帝一面,当面的话,这些事情总是可以说一说的。

又过一日,载垚过来和他告别,说要返京复命,不能在这里耽搁得太久。

因为与三殿下有些私谊,王守仁先前一直比较客气,不过隐约抓住一点别样东西的他,心中还是有更大的顾虑在,私谊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刚刚闻获明年要再开大朝会,阳明先生到了京师以后,务必过府一叙,学生还有许多问题想要请教先生。”

“客气了。三殿下离京日久,皇上一向又重亲亲之道,此番快些返京,理所应当。”

载垚眉头一动,没有多说,随后离开了。

但坐上北上的马车,他却有些开心不起来。

王守仁最后的那一句话意思很明显,皇帝重视亲情?言外之意就是你这个家伙不要回京之后在天子面前告你大哥的状。

但载垚却有些愤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