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登陆温泉津(第2/3页)

“禀元帅,还未曾听闻。”

“眼下还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若是李氏王朝的军队延宕日期,本帅会依军令行事!”

张树现在还不算什么举世名将,他只是在河套军区待过一段时间,知道会带兵的武功伯是怎么约束部众的。

军令如山,这四个字绝不是开玩笑的。

随军文官顾鼎臣说:“我军远渡重洋,也算是舟车劳顿了,正可趁这段时间稍做歇息。陈部堂,战阵之事不是儿戏。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次我军登陆足有六万精兵,这可是京师卫戍军区的精锐。”

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一天需要消耗2-3斤的主粮,军人因为训练,属于高消耗群体,再加之顾鼎臣所说的精锐的意思,那就是人高马大,吃得多。

所以基本上要取顶格3斤。

6万人就是18万斤,算下来就是一天要1200石的粮食,待着不动20天,光主粮就得消耗两万四千石。

石见国这个地方临海多山、地域狭小,山里面都长银矿了,也没有大面积适合种植的土地。

顾鼎臣知道这些,他自然关心。

不过陈朝瑞却有些不高兴,这帮文人眼高于顶,似乎是瞧不起他的出身,便觉得连这样至关重要的事情他都会马虎。

开什么玩笑?真当自己这日本总督白当的吗?

好在他是笑面虎,会顾着场上的大局。

便笑着说:“顾大人放心,知道朝廷大军要来,我已命人提前购粮屯粮,现在港口内仅稻米便存了15万石,足够大军半年之需。”

张树听后,心中略安,15万石在如今的大明不算什么,但在这里应该还是不错的,属于用心去办了的。

顾鼎臣则继续问:“主粮足够,盐、糖、药等物品呢?”

“顾大人。”张树出来说话圆场,“此次大军出征关系到陛下心中的大局,陈部堂必定早就开始准备了。”

随后他又面向陈朝瑞,“陈部堂,六万大军用船来运,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如今我明军部众火器应用逐渐推广开来,火器的威力较之刀枪那是天壤之别,只不过要想派上用场,必须得多带子药。这些东西日本没有,只能我们运来,但粮食日本是有的,所以顾大人才如此关心,这一点也是皇上交代过的。”

陈朝瑞依然笑着,“元帅不必多说,下官明白。大海波涛,海浪无情,下官也是走过的,知道运输不易。这些事还请元帅放心,就算一时凑不齐,但日本国总有大名有的。”

那意思到时候抢就行了。

接着他略过这些,提议说:“元帅,莫不如我们议议此次出兵方略吧?”

一旁的副将马胜早就等不及了,说:“是极,是极。现在咱们到了,总归可以放开手脚来干了吧?陈部堂,俺是在京师就听说了,这次动乱是一个叫新川氏的家族挑拨起来的,那是个什么鸟人?他们又有多少人马?”

陈朝瑞笑了笑,“将军莫急。日本这个地方现在乱的很,像是石见国这样自号为国的有大小几十家,其规模大约相当于内陆的一个镇,表面上得‘王’是位于京都的室町幕府,但自从成化三年到十三年的应仁之乱以后,幕府的实力和威望都大为下降。

一直到今日,日本都是战乱不断,反倒是石见国因为有我天军进驻,保证了长时间的安稳,也聚集了相当多的人口。可以这么说,放眼日本本岛,能组织起五千士兵的大名不过五指之数。至于新川氏,那是一帮极端的日本武士,他们不满于幕府和各地大名长期对明政策,所以自发抵抗。”

其实这也是某种必然,老百姓过不下去,随便找个人出来都能聚集起一帮流民。

只是陈朝瑞甚至不太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兴兵十万,

这是真的生气了还是因为什么?

张树解释,“极端的日本武士倒不足为奇。但你给朝廷的奏报是说银山矿工中有人参与此次作乱,里应外合之下才损失了九百多人。皇上是防微杜渐,银山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哪怕只是一点祸事的苗头,皇上也绝不允许。

再有,朝廷现在和南洋诸国签署了一个共同条约,实际上也是做给那些使臣看。至于这第三个原因么,皇上没说。”

顾鼎臣眼睛一闪,惊奇的问:“还有第三个原因?”

“有,但我确实不知。”

因为是正德皇帝,所以他们不会相信这是糊弄玄虚,基本上是先入为主的就相信了确实有第三个原因,当然,具体是什么,真想不到。

马胜最烦这些,他直接叫嚷说:“大帅,既然新川氏没什么实力,那俺们还等什么朝鲜兵?不如给末将一万锐卒,末将这就踏平了他们!”

“离这里多远?”张树先问陈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