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举家迁移(第2/3页)

实际上,灾民本身就会逃难,这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吗?

所以说在通州的招牌刚打出来,其火热的程度甚至超越当事人本身的预料。

几名发起的年轻人听闻以后自然开心,他们的父亲都在朝中有一官半职,消息来源于朝堂,自然不会有假。

他们甚至都知道朝廷已经将一部分官银装船运往台湾和吕宋了。

“走走走,咱们瞧瞧去!”为首的乃是当朝户部侍郎张池的儿子,张煜。

他身后的三个好友也是大约相同的身份。

朝廷其实限制官员子弟经商,这件事却放了口子出来,赚钱的机会本就不多,自然是要抓紧。

等他们躲着大雪到通州城门口搭得简易棚子边时,报名、筛选工作已经开始了,而且有县衙的人在维持秩序。

标语没有,老百姓不识字看不懂。

但是有个小厮一直拿着图画宣传,高声喊着,“各位父老乡亲,咱大明在吕宋那儿有打了胜仗,占了老大一片地!日子过不下去就跟着朝廷走,皇上已经下旨在那里准备种子、农具,支持咱百姓垦荒。”

二十年来,天子多行正义。

所以皇帝在民间的口碑很好,即便是个小孩也从小被教育说正德天子是爱护他的子民的。

毕竟红薯、丈地、免除徭役等等各种事情一波接一波,就算没有刻意宣传,老百姓也能自己体会得到,

更不要提,在通州地区,朱厚照还强力推行取消民牧,使得老百姓从养马的苦劳之中解放了出来。

“都来都来啊!给吃的,保管送到地方!”

一户户的灾民饿得两眼都放空也不知道听没听懂,反正排到他时问什么就答什么。

张煜是在边上听着的。

“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几口人?”

中年男子答,“小人吕全弟,家中四口人,是通州漷县吕庄人。”

“你愿意去台湾还是吕宋?”

“小人去吕宋,那地方本家应该多些,到时候也可有个照应。”

“额,你这个……”握笔的男子想要说什么,但是忍住了,绕了一个弯子点头,“你说的对,那地方估计不少姓吕的。”

“哎。那……那这个……”男子眼睛一直往后面一个帐篷扫。

“去吧,去吧。看你家这娃儿饿得,瘦得皮包骨,你该早些来。”

“是早来了,大夫查身体排得久啊。总之多谢、多谢。”

说着这吕全第左右手各拉一个小孩儿,欣喜也胆小的叫唤,“走,咱们领吃得去。”

发吃的这个帐篷,后边儿连着一个小院子。

检查身体、报名、按手印,领到食物之后就到小院子里自己就食。

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走了。

不可能让你吃了白食,而且有专人看管。

对于张煜这样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笔笔银子。

至于商家究竟提供什么食物,朝廷的规定就是,不能够吃死人。

说到底这个条件下,提出什么要提供大鱼大肉的目标也是好高骛远,就馒头、米饭、红薯那都不错了。

但要说东西不好把人吃坏了,那到时候肯定影响‘价格’。

这里面的好坏生意人自己会分辨的。

吕全弟领到的就是四个馒头,外加他和他的妻子各一碗红薯粥。

入院子的时候也是分好类的,像这种一家人是一类,他们是‘价格’最高的。

走到里面之后发现其实已经有十几户人家了。

“吕大哥!”

“老宋?”吕全第也惊喜了,这是他的同乡人,“还有嫂子,你们这也是……?”

两个泥腿子的乡下人不讲究随便找个地方坐下。

宋家人吃了一碗热粥还好些,但此时也只能惨然笑说:“日子过不下去,只能这样了。”

吕家媳妇儿默默跟在身后,而他的一双儿女则是大口大口的啃着馒头,尤其她那个女儿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正啃着的时候看到对面也有个小女孩儿巴巴的看着她。

大概是不忍心,她还揪了一块儿下来分给她。

“老宋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发吃的,然后运我们去那么远的地方。会不会……”

“不会的吕大哥,你这几年不出乡不知道。我是听人说起的,朝廷真的打了吕宋。”

吕全弟还是满脸焦愁,他是逼得没办法,再不吃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否则他也不会跳这个‘火坑’,“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

“吕大哥去的哪里?”

“吕宋。”

这老宋站起来,“我选的台湾,我是想着近一些。我去问问能不能改一下,这样我们两家在一起总归好些。你先吃。”

“好。”

不久后,老宋回来了迎着几个人的目光他兴奋说:“改好了。朝廷好像对于去台湾还是吕宋不那么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