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行军、定策(第2/3页)

说是臣子,其实是他自己。

这些年来,除非他有事离京,否则确实没有和皇帝有相隔七日不曾见面的。

皇帝,该不会真的将他忘记了吧……

……

……

朱厚照率领的大军是从陆路出发,天气冷,原本是不适合打仗的,好在棉衣本身也是作为军备物资提前备着的,每个士兵都有御寒衣物穿在身上,倒也还好。

这个年代的人,本身承受痛苦的能力就大大好过朱厚照所知道的前世,所以没什么大的问题。

只不过行军速度缓慢,朱厚照反复催促,才从每日三四十里,提高到了八十里左右。

正常来说,大军的行进速度都慢,但那主要受两点影响,一个是运粮队,粮草太过重要,所以军队行军速度实际上受他们限制。然而此次朝廷出兵,是沿途补给,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因素是为了安全。

因为古代士兵赶路是不着甲的,那玩意儿一套几十斤重,穿在身上走路,地方没到,人先累瘫了。

可不穿甲,就会很害怕遇到敌军。

所以一般大军都是天亮之前出发,走上几个时辰,赶紧又要在天黑之前安营扎寨,构筑防御工事。

这样小心翼翼的,当然就走不了多远。

但这次同样没这个问题。

难不成还能在自己境内被什么人袭击?

所以这几天赶路下来,朱厚照已经走了四百多里,很多,但实际才刚刚走出保定府……

不过也属正常了,从京师到南昌有2800里,路上原本就是要35到40天的时间。

这会带来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他可能还没到,周尚文已经料理干净了。

但朱厚照心中已经想过了,这没什么问题,他不会像历史上的正德帝一样胡来,只要赢了,该赏则赏,而且他不仅是奔着宁王去的。

他要带着周尚文,然后再率领六万精锐兵马在江南走一遍。

就这么点人,就这么点地,看看到底能不能理清楚,是哪些人理不清楚。

出了京,带着军队,朱厚照自然换了军装,结发髻于顶,露出宽阔的大脑门,身上穿红色锦缎长袍,长袍的袖口和领口都是用金线精心绣制,腰间则是束着宽大的玉带,玉带之上有龙形,极为贵气。

如果是战时,他还有锁子甲,还要头戴盔帽子,作为平日里练过的皇帝,这些对他而言都已经是习惯了的。

而且连续骑马也一样不是难事。

就这样,时隔多年,终于又有大明天子领军了。

在他的身后一侧是成国公、定国公等武将,另一侧是张骢、范玉昌等文臣。

这没甚特别,只是威宁伯边上多了个女扮男装的玉面之人,此次行军,说不得还会用上她,所以也一并出来了。

行出一片枯树林,正巧是一片空地,朱厚照命大军停下,一方面是要进食,另一方面他在这里还不断接收着消息。

这个时候的沙盘也只是简易的地图。

朱厚照一个招手,下面人就明白,赶紧把东西给准备了起来,诸臣子则围绕着他一起靠了过来。

他看了一眼刚刚斥候递来的军报,上手指了起来,“宁逆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正式杀官造反,迄今为止,已有江西布政使、南昌知府等官遭其毒手,江西巡抚郑瑜早有准备,而且和宁逆早就反目成仇,不相往来,事发之时历经一番苦战后逃出城去。

二十八日,靖虏侯接报,南昌有变。

十二月二日,他这一部驻扎各府的士兵全数到齐,于是整军出发,同日大明海军从宁波解缆启航。今天已经七日,周尚文或许已到了宣城……”

镇江与宣城相隔四百里,而且进入那里之后就是丘陵地带,不像北方这么好走了。所以到没到宣城还真不好说。

“这是朝廷一方。宁逆一方,他在三五日间拿下南昌以后随即便抢夺了很多船只,看样子这是要破九江了。九江之后则是克安庆、下南京。心思倒是简单。”

目前的战报还没到那一步。

不过看这个样子,是错不了的。

“南京是留都,南京既下,江南即告急,这样他的声势就大了。其次,江南不少士绅与其媾和,他想快速的攻下南京也是迎合这部分人。而且,南京还有他们最恨的人。”

刘瑾。

杀了刘瑾,他们必定会士气旺盛一段时间。

因而从多个方面看,南京都是他的上佳选择之一。

不过周尚文一部走陆路直奔南昌,并未在水上准备迎击他,这主要是因为大明已经有海军了,没有必要。

倒不是说船不够。

而且周尚文的部队本就是陆上士兵,不必跟着敌人的脚步走,忽然换到水上。

“这不是什么难解之局,依朕所见,靖虏侯这里,令其继续保持行军速度,威慑南昌,就算路遇几个投敌的小城,也有火炮这等攻城利器。海军一部加紧行军,尽快抵达南京。若是赶不及也没关系,南京本身也有守卫,那是雄城,想来不是三两日内能攻克的。你们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