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朕来判断(第2/2页)

同时为了鼓励入学,为朝廷培养人才,再以事务官为契机,在科举之外设立每年一次的考试制度,由产业部、少府面向专门的学院联合招考,招录人员主要补充进入这两个衙门。这是大的原则,具体的细则你将梁储找来商议一番再说。喔,对了,总理外务部也一并加入,同时再设立一个学院,外交学院。”

王鏊觉得奇特,“与外国交往,还需专门的学院吗?”

“当然需要,朝廷开驰了海禁,才知道世界有那么大,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咱们君臣知道些什么?叶尔羌汗国的历史你知道?两眼一抹黑吧?这样不行。一个强大的时代,必定不是一个封闭的时代,而是要敞开怀抱,拥抱世界。既是大国,就该有这份胸襟。外交学院成立以后,第一门课程就给我设立一个世界历史。

大明的官员对于汉人的历史是很清楚的,其他地方的呢?任何一个民族,不知其历史,便不懂其现在。等到将来有一天,世界各地的情形都在我们掌握了解之中,朕一张条子,要哪里的情况便能很快递上来,那么那个时候朝廷再进行外交,便能有的放矢。”

“陛下英明,老臣佩服。”

朱厚照是雄心壮志,在他的心中,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一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等着各式各样的人才从这些地方走出,带领大明走向世界。

哪怕他将来离开了,只要一直出这些牛人,那大明就差不到那里。

“再说说这个科学院吧,朕对其也是抱了很大的期望的。原本朕是想着也授官身的,不过无功怎么好赏呢?所以后来冒出个想法,科学院要解决一些疑难杂症,若是能成,朕再奖赏那些立功之人。”

王鏊不解,“陛下是说怎样的疑难杂症?”

“比如说,粗盐能否经过改良优化,变为细白的细盐,又比如,朝廷在力推产业,那么棉花纺织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是否可以进行大的改良?再比如军器局现在所用的火铳,装填弹药十分麻烦,可否有办法避免?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朝廷所派,也可以是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所好进行申请。”

“申请?”

朱厚照理解,这些事已经超出这个时代的人的想象了,他肯定的说,“是的,申请。科学院的人可以向朝廷申报他们正在研制的东西,若是朝廷判断有实际用处,那么便拨他们银两,让他们可以有钱继续研制下去,当然了,这些银子不能瞎用,需要报账、审计等等。”

“陛下,科学院里的人,部分微臣也是见过的。如实来说,他们都是一群怪人,所思所想,寻常人也难以理解,既然无法理解,谁来判断是否有实际的用处?”

这个问题反问的很有经验,朱厚照则当仁不让,“朕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