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越发繁荣的杭州(第2/2页)

宋老头嘀咕起来了,“自愿?”

“嗯!是这样。”

“啧。”

这就讨厌了,别的家认捐,你说他们认捐不认捐?不认捐的话,到时候出了什么事情,官府不给你保护,那不是歇菜了。

当然了,官府还是会说话的,这叫自愿,没人强制你。

……

……

巡抚衙门里,章黎、梅可甲以及谷大用都在。

他们是蛮开心的。

“……商户反响热烈,主动纳捐,襄助朝廷。”章黎手中提着毛笔,笑着说:“这封奏疏就这样写如何?”

梅、谷二人都觉得没什么问题,“陛下此番降下善政,商户们感念君恩,合情合理。”

“接下来,便是今年的商船出海了。”

现代人可能不理解,在风帆时代,人类要在大海上航行,一定要注意一个东西——季风。

所以明朝的倭患很多都集中于三至五月,因为这个时候从日本出发可以借助季风抵达中国沿海,抢完一波之后,季节转换,风向改变,倭寇又能直接回去。

对于贸易来说,大明现在的路线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在上半年这个时间段出海,往日本去,然后在冬季风向再改变时回来;

另一条是在10月份,长江口以南开始吹东北季风,这个时候商船满载货物可以一路向南,甚至能够穿越马六甲海峡。等到来年的夏天开始刮西南季风的时候,就可以起航北上。

所以再过两个月回来的船队,就是去年出去的。

章黎将最后的字落笔,然后说:“这也是封报喜的奏疏,还是得快些递给陛下。至于接下来的事,平海伯,什么时候咱们去看看那两千料的宝船?有了商人纳捐以后,这银子便更加充裕了。”

为了筹建水师,皇帝在大朝会上已经先期拨下四十六万两白银,其中二十万两用于建造大船,这些船只的售价在两千两一艘,已经不便宜了。

不过皇帝现在有钱,大手一挥就是二十万两,先造100艘再说,这要是拉到海上去,那船队的规模光是吓就得把倭寇吓死。

当然了,有钱是一回事,花三年还是十年才造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原料、工匠、船坞数量都是限制因素,章黎提出这个时候要去看,也并非只是参观。

如何有效的缓解各种限制因素才是关键,所谓务实而具体的工作指的就是这些。

“只要中丞有时间,随时都可以去看。”

“那就后日?到时候让布政使司的人一起,那宋衡原先是掌过京城规划司的人物,咱们都去见识见识。”

“好!”

梅可甲走出巡抚衙门以后还是有些不习惯,毕竟换了人了嘛。不过……章黎似乎也并不逊于王琼多少,无论怎样,这也是个实干家。

在他走后,巡抚衙门里也牵出一匹骏马,随后带着那封奏疏迅速北上,被它一路甩在身后的就是那座所有人都身在其中,又眼见着它越发繁荣的杭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