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论功、起名(第2/3页)

“什么事?”

“就是鞑靼小王子的帐下,发现了一个汉人。”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他第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问题。大概是因为没有往那个方向去想。

但是听张永那‘暧昧’的语气,他马上就想到是怎么一回事,立马沉声问:“是什么人?”

“其人名为马益谦,乃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

“哼!”朱厚照颇为不悦,把手中的一份奏疏也气得甩在地上,“真乃我汉人之耻。”

乾清宫里,众人都不敢言语。

这种事虽说是把人给抓到了,但怎样也是丢人的。

“此人现在何处?”

“战乱之中断了一条胳膊,但好在命保住了,现在在刑部大牢之中。”

“按照大明律法处置!”

哪怕他朱厚照是个现代人,但对于这种汉奸、叛徒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去宽恕,“该是什么刑罚就是什么刑罚,还有他的九族,一并处置。”

“奴婢还查到,这个马益谦与之前的江同祖一案有些关联,他们的私谊不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正好,把这桩案子办成铁案!朕的宽厚仁德,他们是一点儿光都沾不到!”

发了一通脾气过后,朱厚照有温声说道:“难得你有这份心思,把这件事先告诉朕。都说东西新的好,但人,朕还是喜欢老的。张永,你此次也是劳苦功高,可想要什么赏赐?”

“回陛下,奴婢不想要什么。奴婢只要能守着陛下,伺候陛下,这对奴婢来说就是最大的赏。”

“该赏还是要赏的,你且登上几天,到时候和其他人一起论功行赏!”

“是。”

朱厚照左想右想,始终有些心神不宁,他对于汉奸这种生物还真是无法理解。

心中生出一股念头去见见此人,但仔细一想觉得很不合适,堂堂天子,跑到大牢里见那么一人实在跌份儿。

“这个马益谦是哪里人?”

“北直隶通州人。”

“倒是近。就是没有几分北方人的硬气。这是我正德朝第一个汉奸,不能便宜了他。朕的意思,把他的事迹刻上一个碑,立在当地,使其受人人唾弃、世代辱骂。”

当年太宗皇帝还想过一个很绝的法子,就是课其邻居重税!

这么一来,这些邻居必然恨其入骨,基本上就是提起来就骂。

不过这种法子……实在有些缺德,朱厚照想了想还是算了,夷九族是肯定的,但是边上的邻居是无辜之人。

“陛下放心,这事交由奴婢来办。”

“嗯。碑刻好之后,他不是没死么?抓上他背上自己的碑去游街。”

张永心说,看来皇帝是恨透了这个人。这也难怪,自古以来,汉奸能有什么好下场?

人都走后,朱厚照心中有些浮躁之气,东西也看不下去了,于是便吩咐道:“摆驾,去永寿宫。”

“是。”

皇宫里添了两位皇子。

到处是喜气洋洋的。

这其中有一件事颇为重要,就是取名字。

明朝皇室中人如何取名字,已经叫朱元璋给定死了。也就是不少人都知道的用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

具体来说,洪武年间,朱元璋给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定了世系,也就是名字里的第二个字。

例如,朱标一系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具体有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等,朱允炆还有两个儿子,名为朱文奎和朱文圭。

朱棣一系,则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厚照的‘厚’字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个字,就是五行,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来起的。

例如朱厚照的爷爷名为朱见深,是水,他的父亲名为朱佑樘,就是木。到了他叫朱厚照,就是火字旁。照是简体中文的写法,古文中应为‘燳’,除此之外,下面的四个点儿本身也是火的意思,像煮、蒸、煎、焦……这都是用火。

按照这个规矩,朱厚照的儿子应该用土字旁了。

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朱载坖,就是土字旁。

除了这些规矩,取名字还有其他的讲究,比如皇帝要到南郊、北郊、奉先殿、崇先殿祭告,还要派遣官员也到一些专门的地点祭告。

文武百官要穿吉服……朝廷还要择日颁布诏书等等。

这是宫廷里的规矩,照着做就行了,尽管确实很繁琐。

此外,古代的官员、百姓要避讳,朝廷一般为了减少不便,就会故意用一些生僻字,还要翰林院备查钦赐过的宗室名字,进呈御览,以避重复。

这个事情也很有必要,载字辈儿已经有人了。

朱佑樘有那么多兄弟,那些兄弟的子孙就有载字辈儿,如果不查好有的时候会同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