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漫雪、西施与拳头(第2/3页)

谈允贤也没办法,就对玉娥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甚多。一时的委屈、困难都算不得什么,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谢过……谢过谈大夫。但是小女子……穷苦出身,为了开这个铺子,恼了家里人,也借了不少银子,现在碰上这种事,哪里还有什么希望。”

姑娘噙着泪,倒也是叫人觉得可怜。

而事情越发大了以后,懂事的人还是知道轻重,特别是长宁伯府和威宁伯府里头的主事人,不夜城是什么东西,他们能不晓得?

惊慌之下,他们马上就给刑部主事陈有光和锦衣卫百户卫学政送去礼物,要他们尽快裁定,就不允许那两个混蛋去什么中央街。

有伯爷亲自来说,还送礼物,他们俩还有什么话说?

真的就这么判了。

但问题是,家风败坏的地方,真要能管住家里人,那一开始就不会出这么个人。

过去一个月,到十二月时,威宁伯府的王焕又去了。

一个去了,另外一个自然不惯着他。都是伯爵府,你能去,我不能去?

这样一来,彻底坏事了,

治安所没判还好,大家都觉得你还有个‘秘密武器’,等到你判了,还是这么回事,那所有商户、百姓都知道,你不中用!

这样连续折腾之下,

什么治安保证、什么人间乐土,全是骗人的,老百姓对官府的信任本就脆弱,现在更是荡然无存!

而后果虽不会马上显现,但越来越多的人会去试探那个红线是真的,不夜城也在慢慢悠悠之中,逐步乱了起来……

所谓的不夜城,除了没宵禁,其他就没新鲜事儿!

反正这不是大事,没有命案、银两不多,坐在宫里的皇帝是不知道的。

其实朱厚照正在欣赏顾佐献上的《不夜城》,这幅画定格了皇帝大婚当夜一个热闹的瞬间。

所以他就着炭火,赏着雪景,安心的接受了自己的作品与成就感。

他身边也就顾佐一个人,正德二年将近,有些事得开始布局。

“画虽好,但一切也只是刚起步。朕记得,年初定了一个开源节流的朝会议题,现在来看,节流执行的一般,开源倒是颇有成效。

不夜城呢,是个细水长流的事,两三年也不会大出风头,收回来的银子还是留在少府,你若是觉得有信心,就到应天府也去做一个不夜城。不过这倒不急,眼下是两笔银子的事。

首先,两淮的银子从两淮来,还是往两淮去,修路的工程队既然定好,春节一过,路面解冻便让他们马上入场。这是正德二年的一桩大事。

问题就是第二笔。从浙江的奏报来看,今年的岁入会忽然多出海贸这一块,再加上原本朝廷的积银,朝廷中有些声音,认为朕从民间搜刮银两太多。换句话说,朝廷有力量了。”

顾佐听了半天,没想到皇帝在最后那个地方落笔。

“陛下的意思是……要使用这份力量?”

火光在朱厚照的眼神里一闪一闪,他也没什么表情。

但这份沉静之下是汹涌。

迄今为止,他做的大事,一个是在边境打了两场仗,一个是改变了海禁之策,再一个就是晃了一下盐法。

其他的一些小事如书院、医馆、藏书园,以及在体制之下所加的丙寅科科举、各种情况下的官员调任等。

然而以上所有都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

大明王朝有三个基本问题,这三个不解决,肯定有一个皇帝要在一百年后死于非命,不是在煤山死,也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死。

这是三个核心问题便是卫所屯田、官绅优免、宗藩供养。

这里面的事,随便解决一个,即便只从感性上也会觉得国家的负担减少、活力增强。

但是又的确是很难。

而且比动几个盐商所带来的影响更加剧烈,说到底,盐商再有钱,但他们不是统治基础本身,商人能闹出什么大动静?

但上面的这三个问题,里面的‘既得利益者’其实就是统治阶级本身。

“唉。”

朱厚照再英明神武,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不是怕,而是担心时机是否成熟,再有现在也才正德元年而已……

“陛下因何而叹气?”

“没什么。”

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侍从室靳贵忽然走进来,他躬身叩头,双手举着,只说一句:“请陛下御览。”

刘瑾听闻,已经动身去将之拿了过来。

说起来也就是一个小小的纸条,而且朱厚照看得有些不解,因为上面就一句话而已:中央街玉娥豆腐有冤。

“礼卿。”

“臣在。”

“中央街豆腐店的事,你知道吗?”

顾佐茫然的抬头,“陛下……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