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京城规划司(第2/4页)

他还很年轻,但胡须里有白色夹杂。

“什么道理?”

宋衡弯着腰,他很恭敬,但讲话一点也不恭敬,“盐铁自古都是专营,盖因其利巨大。朝廷来做这门生意,天下人谁也不敢说个不字。可若是换成私人,眼热者就会不服,凭什么张家可以,我徐家不可以?这样一来豪族、勋贵全会牵扯其中,根本难以阻拦。”

“所有人在这里面相互熬斗,一切的原因便是因为朝廷离开了。到那个时候为了维持秩序,朝廷又得派官员,现如今甩掉的包袱,不是又回来了?”

“灶户的利益得到保障也是空想,百姓也吃不到廉价的食盐,因为盐商的成本很高。真到了那个时候,盐业必定也是针扎不透、水泼不进,而且朝廷会忽然发现,在里面连一个自己人都没有。”

朱厚照笑了笑,“你有没有想过,没有自己人,处置起来才容易?”

宋衡语气一顿,

“如陛下是这样的心思,拍卖法倒也可以施行。只是后世之君怕是没有陛下的魄力。”

“后世君主若是昏庸,朕给他留什么制度都不管用。”

朱厚照是调整了自己的斗争心态,而他仍然认为拍卖是个还不错的办法,尽管它有隐瞒产量、引发盐商争斗的坏处,但是历代盐法都是有好有坏。

最好的开中盐法,已经在明初度过了它的美好时光。

其实这样蛮好的,所行之法的不利后果在之前就全都考虑到,而不是施行了以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只不过他以往的想法确实要变,

因为不去开罪那些既得利益者实际上有些想当然,如果不把盐法里的官员得罪一批,那他这个皇帝连盐场的产量都摸不准。

因为官员们面对新的改革,很快就能够找到其中的漏洞,即把盐场的产量降下来,然后和盐商相互合作,盐商以低价取得盐场的经营权,之后再分利给官员。

“……盐法的事,等礼卿回京以后,我们再做商议。今天宣你进宫,是为了其他的事。”

宋衡执礼,“请陛下吩咐。”

“恩。”皇帝负着手,“朕前几日出宫,看到因营造不夜城京师南城聚集了大量百姓,除了官府,还有商人所进行的各类营造,朕估计这两年涌进京师的有十万人不止。这些大多是穷苦百姓,他们在京师之中只能租赁而居,而且越是便宜的租住越是能够吸引他们,这样租房子的人为了多赚租金,便不停的给自家的房屋改制、加上各种隔断。”

“若是这样的情形继续下去,京师南城很快就会变得拥挤不堪,且人畜屎尿难以清运,过不了多久皇城脚下就会变得臭气熏天,到那时一旦有个火灾、瘟疫,那就是震动天下的大灾祸。这一点,朝廷不可不防。”

火灾还好,万一有瘟疫,离皇城这么近的地方,很容易皇帝自己也搭进去,所以这件事由不得他不重视。

宋衡本身也走过南城正阳门外那些地方,他脑海里也有画面。

因为人员聚集,这两年京师像摊大饼一样盖了许多房子,但那些房子也都是很简易的房屋,有的就是搭一下。

张家搭一下、李家再跟着搭一下,搭着搭着一片聚集区就出现了。

如果真有火灾……

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屋,那样数量的人员聚集,的确是不可想象。

“陛下先见之明,臣万分敬佩!”

皇帝摆摆手,对他的马屁之言也没有放在心上,“朕的想法,朝廷要对这些入城的百姓做个妥善的引导和安置。”

宋衡听明白了,“陛下可有读过《太平广记》?”

朱厚照摇头,“这本书,朕还未读过。”

“臣记得《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汜胜之书》也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因而人畜粪便倒不是问题,臣可在少府之中专设机构,再雇佣一些人手,每日清晨沿街收取,再售与附近百姓,浇筑良田。只是京师之中,棚搭乱象,其实难解。”

“难解也要解。以往已经搭建的,要注意分步消解,之后京师中要禁止搭建危房。为此,朕准备筹备京城规划司,隶属少府,由你任司长。”

宋衡不谢恩,他只是不解,“陛下,不知这规划司主要做什么?”

刘瑾在一旁翻白眼,怎么少府里尽出顾佐这样的人,皇帝重用倒是赶紧谢恩啊,谢恩了再问会怎样?

关于这个京城规划司,朱厚照也考虑了一段时间了。

这些机构,最主要是必要性。先前他还在犹豫,但是前几天出宫一趟就发现,这件事还是早做一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