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后宫、奏疏、盐法(第4/4页)

“妾身谢过陛下。”

大约也因为是被教导过,所以礼节确实到位。

不过两个人这样僵硬得很,其实让朱厚照有些挠头,“那今天就先这样吧,朕还有些国事,你们自己先吃。”

于是两个人又到门口相送。

而皇帝回自己寝宫,反倒把秋云这些人搞得手忙脚乱。

秋云很是奇怪,也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模样,“……陛下这……这怎么回来了?”

“朕不能回来吗?”

“奴婢哪敢这么说。就是蛮奇怪的。”

“有什么奇怪的,打热水来,朕要泡脚。”

于是一帮人又赶紧端盆打水拿毛巾。

也许是相处时间长短的问题,其实秋云反而自然一些,又或者是这些年伺候他伺候惯了。摸准了他的性子之后,有些话秋云也就敢说。

她眯着月牙儿一般的眼睛,笑着说:“少女心思陛下想必不懂,去都去了,怎么不留在永寿宫?两位贵人可都是天仙儿一般的人呢。”

“不留不行么?”

秋云给他揉着腿,并说:“陛下要生皇子,不留怎么生皇子?”

朱厚照心里嘿嘿笑了下,“生皇子一定要留吗?留下来又怎么生?要不你教朕?”

秋云一愣,随后瞬间便红了脸。但她看到皇帝的笑容就知道不对,于是轻嗔了句,“陛下竟在使坏!”

“朕是觉得叫人家适应适应,循序渐进,也不必着急。明日你若是有空就先找她们说说话,这几日朕会很忙。”

“陛下放心,奴婢知道的。”

皇帝所说的很忙,是指朝廷最近在商讨正德元年的政务工作。

开海之后,皇帝没有在大的方面和大臣闹过不愉快,以他作为皇帝的作风和个性,只要没那些事,文臣是非常认可他的。

因为他勤勉、节俭、爱民而且相对听劝。

说听劝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大部分事情朱厚照确实听劝。

譬如李东阳奏请过一个‘参随’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一些权贵和内臣会随意占用官军。这其实是不守规矩的体现,这个弊病从正统年间就出现。朱厚照了解清楚了以后全部准奏。

还有礼部尚书林瀚奏请过革除‘织造、斋醮’人员共一千八百余名。所谓斋醮其实就是做法事,道观里的人。成化以后,传奉官越来越多,说白了就是皇帝好这一口,然后给这些人都封个官当当。

像开海这样的大事,不是每天的日常,日常还是一些寻常政务居多,一般情况下,朱厚照了解清楚还是会同意的。

所以正德元年伊始,朝堂之上君臣和睦。

直到朱厚照看到一封奏疏,写这封奏疏的也不是旁人,正是户部侍郎顾佐。

看到之后,朱厚照也不声张,而是先找人把他带到宫里来,君臣二人单独奏对,为了避开宦官、侍从官等耳目,皇帝干脆了亭子里召见他。

顾佐大概也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到了皇帝面前也不像平时那般放松,老老实实的跪下,“微臣户部侍郎顾佐,参见陛下。”

朱厚照没有叫他起身,而是伸手从怀里掏出了那封奏疏,“顾礼卿,你能上这封奏疏,朕向你担保,大明朝的《名臣传》里必有你的大名。”

顾佐心头为震,“微臣不争此万世之名,微臣要争我大明万世的善政。”

“旁人说这话,朕不信。但你说,朕是信的。”朱厚照抬了抬手,“你先和朕说说,为什么要上此疏?”

顾佐似受了些鼓舞,振奋道:“因陛下是难得一遇的贤君明主,微臣相信,只要是真正利于国、利于民的善政,陛下无论如何也会施行。陛下整顿马政,整训京营,治国以来没有哪样没有困难。陛下都如此,更何况微臣?”

“盐运司在户部的管理之下。你在户部这么些年,想必也憋了很久了。臣子敢上这样的奏疏不容易,朕要鼓励。好,那今日咱们君臣便花上些时间,听你把这个盐法,说清楚!”

顾佐听了这话心怀大畅!

这就是明君的风范!

日复一日的枯燥国政,愿意听、愿意想、愿意处理。就这一刻,顾佐不羡慕那些青史留名的大臣,什么卫青、魏征……因为那些人所遇到的明君,他也一样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