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取仕、施恩、朝局(第2/2页)

但从朱厚照的角度来讲,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继续把李、谢二人给赶到什么地方去。

一、这两人已经很配合了。

二、他们都是一时能臣,朝廷需要,为什么要赶走?

三、他是新君登基,刘大夏、刘健接连出事,朝堂动荡,至少也要安稳个两年再说。

所以他要留下这两个阁老,但是局势的发展又导致他必须要派王鏊。

于是尽管他内心不想要将李、刘二人排除在朝堂之外,可做出的动作是这样,而其他人是不会管你怎么想,只会看你怎么做的。

等到浙闽总督的圣旨一出,不知多少人要上奏疏,参倒这两位阁老,因为他们接收到的讯息就是皇帝要动他们两个。

既然如此,有人让出位置,干嘛不配合?

旧人不走,新人不上,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所以安排了王鏊、王守仁之后,朱厚照其实是在考虑这一手,他要维持朝堂的平衡。

谢丕就是一个撬动的点。

“依你们所见,谢以中之答卷,可为状元否?”

皇帝问这个话,李、梁、杨三人都不太好回答。因为按照实际,不仅有唐伯虎、以前原历史上中的状元顾鼎臣、榜眼董玘这些才华横溢的人,而且便是严嵩、陆深、崔铣实际上也不比谢丕差到哪里去。

谢丕是优秀不错,可要说在这么多才子之中直接认定,他就是状元,除了他别人都不配,那也是很牵强的事。

可有些话……说出去,就不知道会不会得罪谢阁老了……

大概也只有李东阳敢讲,他说道:“谢丕之才不假,但微臣以为难得状元之名。并且谢丕是谢阁老的次子,名不副实,反倒更加不好。”

名不副实不好?

朱厚照嘴角弯了弯,名不副实是对谢丕不好,他以后背着靠父亲当状元的名头,但对此时的朝局却极好。

皇帝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事,摆明了就是看谢阁老的面子。

况且父子两状元这事在先前还从未有过,出来以后肯定引起广泛的讨论,朝野觉得谢阁老圣宠仍在的同时,也多少会忽略一些内阁地位尴尬的问题。

用现代的政治术语,这叫转移矛盾。

所以有什么不好的?

朱厚照提起朱笔,落笔前他问:“便是朕钦点他为状元,明日便有人在承天门静坐?”

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怎么会有。李、杨、梁三人全都摇头,

梁储说的更明白,“陛下言重。那是不会的。只是……若谢丕之父不是谢阁老,钦点他为状元也未尝不可。”

那就是嘛。

朱厚照想着,谢丕原本的历史上那也是探花郎。

能考上这个名次的,谁还能说他文章做得有问题不成?

现在只是略微不能服众的问题,相比起内阁地位尴尬,这个问题简直不是问题。

于是朱厚照便不管那么许多,用朱笔直接在上面写下一甲第一的字样。

李、杨、梁三人都有些狐疑,但皇帝向来不做没有理由的事,这他们是知道的。所以既然定了,那便不要去争了。

“榜眼与探花便给顾鼎臣与严嵩吧。”

顾鼎臣文章做得好,而严阁老,他也是很期待的呢。至于陆深,只要在二甲之中,总会有他的机会的。

“是。”

了却了此事,朱厚照盘腿坐了下来,吹着微微的风,缓缓说:“朕已经下了圣旨,侍从室丰熙到福建任布政使,郭尚坤也跟着去了应天巡抚衙门。这样,侍从室就缺了人了。等到殿试的金榜颁布,李阁老你记着提醒朕,让谢丕递补进侍从室。”

李东阳心中疑惑更深,皇帝忽然这样施恩于谢家,这是什么意思?

“是,微臣明白。”

丰熙和郭尚坤走了之后,侍从室就剩下靳贵和汪献了。靳贵是原来东宫的老人,性格太安静了,所以做些文字工作倒是很好。

汪献存在感更低,但他是王鏊推荐的人。王鏊在传播‘经世致用’学说的时候,以此人学习最好。

这两人原先并不向朱厚照汇报工作,他们自己似乎也不想,不像丰熙还想着表现表现,靳、汪二人就只埋头干活,有些像是丰熙和郭尚坤的秘书。整理朝廷文书往来,记录皇帝下发的任务,并在适当时候下催办文书,最多就是如此。

可按排辈论资,排着队也该是他们了。

而谢丕进来之后其实还少一个。

朱厚照摩挲着手指,默默念想着,或许可以让严嵩过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