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难死人(第2/3页)

朱厚照见取得共识,便继续说下去,“儿臣以为新划的斩首线可以定为白银一万两。”

一万两,那么这次上了王华信中名单的人,也一样是一个活不了。

谢阁老不禁心中竖起大拇指……绕来绕去,竟然玩的这一手。

但这种手段,也瞒不了一屋子的聪明人。

皇帝和谢阁老一样的表情,略有些无语,“若这样划,还是要将他们全都杀掉。并没有什么区别。可不可以将这条线划在三万两?”

朱厚照立马磕头,“父皇英明!”

三位阁老眼皮一抬,轻轻盯了太子一眼。

这是故意的吧……

皇帝也‘额’了一声……感觉好像有些被儿子给绕进去了。

虽然这个数字直接将朱厚照说的翻了三倍,不过也可以……只要能把那些首恶砍掉就可以了。

这样,这个案子到最后也是动了刀子,杀了人,那么‘底线’的作用就还在。

最最关键的是,这个法律以后有用了。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其实朱元璋定的这个律法都上百年了,可现在流于形式,大家知道就当不知道。

但现在改了一下就不一样了,朝廷又提起了这件事,既然提了那就是有用的。

不过这个时候,

一直没有出声的礼部尚书张晟忽然开口,老头儿嘟囔嘟囔的说:“……陛下,老臣以为擅改祖宗成法,总归是要详加考虑,仔细斟酌的。斩首线究竟是一万两还是三万两,又或者是不是五万两,如何能须臾之间就划了下来?”

朱厚照对这个话很惊讶,

这是他的预料之外的。

在他的预计中,只要话讲到这个程度,是不会再有大臣发表异议的。

因为……要避嫌的啊……

你觉得三万两这个线划的不好,

你什么意思?

当然,你可以说我完全是从朝廷大局、从江山社稷的角度去考虑的。

可问题是,你这样说依然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

因为这是很明显的做贼心虚。

既然如此,你甘愿冒着被猜忌的风险,又是为了什么呢?

朱厚照是既不解、又怀疑,而这番神色也被刘、李、谢三人收入眼中。

他们都默默的给张晟祈祷一番。

“大宗伯觉得,这条线应当划在哪里?”太子意味深长的问了这么一句。

张晟答道:“臣今日初闻此法,自认未得其要领,因而君前奏对,也不敢妄言。只是觉得其影响颇大,故而有此谏言,还望陛下、殿下慎重决断。”

这种昏庸又和稀泥的说法就不要拿出来讲了。

朱厚照拇指和食指放在心中磨了磨,他心中忽然升起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该不会那十八万两白银,是和这人有关吧?

再说这张晟和刘大夏的关系也不一般。

于是忍不住心头一动。

浙江的事和京里到底是个什么关联,其实现在还是不清不楚。

倒不如……

就让英雄去审英雄,让好汉去审好汉。

反正重划了线,有些人肯定是要死的。

不杀人,张晟无法向太子交代,

可杀人,张晟就无法向下面的人交代。

嘿,也是个难死人的局面。

“大宗伯不要多虑了,哪怕本宫年纪尚幼,思虑不足,可父皇和三位阁老都应允的事,即便有影响,又能有多大的影响?”朱厚照先是一句话把张晟的建议给驳了,

然后又看向皇帝,“父皇,此次浙江案涉及京师里的大臣,以王华这个浙江巡抚的身份是无力办理此案了。儿臣以为是不是最好由朝廷派遣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可惜大司马要在此时避嫌,戴总宪年老体弱,不能远行,且马上又要入冬。因而儿臣以为最好可以由大宗伯前往浙江专办此案。至于王华,便只知当个副手就好。”

暖阁里,他这番话说完,刘、李、谢三人全都沉默。太子要找你麻烦,你还能舒服得起来?

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谁也不知道李俨才他们会招出谁来。万一招出一些敏感的人,你咋办?

而且内阁原本就是不想介入这件事的。

“张爱卿,你意如何?”弘治皇帝应该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就开始问了起来。

可怜张晟本人立时额头出汗,“启禀陛下。身为人臣,自该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可陛下,臣年老体迈,已如老马不堪负重,唯恐误了陛下和殿下的大事,到那时,老臣便是万死之罪了。”

这也算是老油条的话了。

所以说当这个皇帝是真不容易,稍微笨一点,就玩不过这些又聪明又滑头的大臣。

这张晟礼部尚书当得起劲,这会儿又说身体不好了。

朱厚照鼻孔哼出一声,“大宗伯年老不堪用?这话说出来是意指本宫这个太子不体恤老臣吗?还说害怕耽误了浙江的大事,怎么,礼部的事都是小事,你就不怕耽搁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