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弘治十七年(第2/3页)

“哎。”弘治皇帝抬了抬手,“那个刘大夏本来是要在朝堂上就提出来的,但朕怕你下不来台。所以没有答应他这一条。”

“父皇,刘大夏要说什么事?”

“你在浙江用了个商人取银子,又用镇守太监替他撑腰。这事儿你早就和朕说过,但当着刘大夏的面,朕只能装作不知道。”皇帝从袖口里掏出一份奏疏,“你再看看,刘大夏劝朕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苏州织造绒褐及浙江内臣,早取回京,以纾军民之困。其中所提的浙江镇守太监的贪墨银两一事,你回去后核实一下。”

“此外,现在刘大夏已经知道浙江给你提供了许多银子,而你是太子,他若奏请你拨银赈灾,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朱厚照一听倒也明白了,

其实刘大夏一直以来都知道太子在积攒军事力量,而他并不同意朝廷大规模用兵,所用的理由自然也是‘索百姓甚多’。

浙江的事被发现之后,大家当然都会盯上这笔银子。

治国,说到底就是如何取银、如何用银。

只要钱多,国家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解决。

对于刘大夏这样的臣子来说,皇太子积攒银两为的是战争,这已是不美,若能够将银子拿来用于赈灾、修河,这岂不是又是为民,又是罢兵,

实实在在的一举两得。

“儿臣,谢父皇提醒。”

“你是朕的儿子,不必言谢。”

说完,皇帝就示意太子先回去。

朱厚照目送着皇帝离开,嘴角则露出了一点笑容。

现如今刘瑾已经矮了他一点,在边上陪着小心说:“……殿下,浙江镇守太监魏彬那边,是不是去个急递,叫他将桩桩件件的事,据实回奏?”

“先回宫。”

东宫,已经有人在等着他了。

一人是吏部尚书王鏊,这是铁杆的太子党。

一人则是刚刚从山东布政使任上回来的王华。

“微臣参见太子殿下。”

他们两位远远的瞧见太子回来了,便都上前迎去。

“都起来吧。”朱厚照说着走进了殿里,到主位坐下。

他人还小的时候,臣子们面对他还不觉得,可随着年纪和个头的增长,再加上太子自信和威势日渐增长,大部分的臣子在他面前都比在弘治面前要拘谨些。

当然这两位,人家是自觉,无时无刻不记着人臣之礼。

“这次叫两位师傅过来,是为了浙江的事。弘治十六年九月,南京鸿胪寺卿王璟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他这个官当不长久,父皇有召他回京的意思。所以新任巡抚浙江的人选,也要出来。”

太子甩了甩衣袖,“这个人选,本没有那么特别,但因为浙江的银子现在反而很受人注意。本宫的意思,你王德辉(王华字)在山东这几年勤勉任事,忠君爱民,口碑还是好的。升一升应当也没什么问题。”

“臣受太子之命,自然竭力而为。”王华反正也没那么多想法,调令还是要听得。

“浙江那边传出声音,说本宫设内官于浙江,揽了很多银子,这事儿你听说了么?”

王华一样实话实说,“臣确有耳闻。臣还知道,今年五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自山东阙里祀孔毕返回京师。向皇上上奏沿途所见,郡县凋敝,民生怨苦。所以对太子私聚银两也颇有微词,基本都希望殿下可以以百姓为重,放银赈灾。”

“你以为呢?”朱厚照问他。

“臣身为山东布政使,上未能解君忧,下不能安黎民,臣以为殿下应将臣交部议处,以平众怨。”

“老百姓靠种地,山东今年遭了旱灾,旱灾一来没吃的,你也没有办法。”

王鏊这个时候又说:“德辉,山东的事只不过是个由头。朝中的臣子也实在是不了解殿下,殿下是大明的太子,大明的子民若遭了灾,哪里有不放粮赈灾的道理。其中有些人真正的用意是浙江。”

王华听不明白。

但朱厚照则笑了笑,“本宫在浙江经营了几年了,浙江的海贸走私不知道肥了多少家,现在这银子有一部分被人给生生的夺走了,那里的人难道不会有反应?此外,朝中有一些求和派,觉得本宫与民争利,还要兴兵于北方,这又会有什么反应?说到底,惦记了这笔银子。”

也许东南的商人在朝廷里的代言人不会是刘大夏,因为刘大夏不至于和一群商人勾连。

但东南商人商而优则仕,且除去自身的宗族,他们本身也会去贿赂当地的官员。

梅可甲一年两年的生意越做越大,怎能不遭人惦记?

之后顺藤摸瓜,总能摸到尽头,摸到太子。

他们当然不会去找太子,但魏彬则并非不能动,所以自然会有力量推动魏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