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大明的大将只值两千两?(第2/3页)

就是书似乎读的不是很好……

如往常一样的参拜之礼结束后,朱厚照抬头仔细瞧了瞧这个人,“你站起来。”

“是!”武将讲话就是铿锵有力。

目测一下,这个杨尚义要有一米八,额头有一道浅红的伤疤,这样,虽然五官很俊,但女子见了怕是要害怕的,若是喜欢男子汉气概那又另当别论。

“那道伤疤,是上次贺兰山之役中所留吗?”

“回殿下,是的。”

“作为将军,那是你的荣耀。本宫喜欢。此次兵部给你的赏赐是什么?”

杨尚义抱拳,“本来是要升官,但因为臣……臣家中尚有幼儿幼女,缺银子,就和王尚书换了两千两银子。”

“换银子,不想升官了?”

“也……也不是不想。但臣想,鞑靼人还要寇边,下次也还有机会的。”

刘瑾在一旁听得愣了,他在东宫跟随太子也见了不少大臣了,

文臣、进士居多,但也不是每个都是进士,还有商人呢。然而这么多人下来,只有他杨尚义是这么奏对的,

提到升官,哪个人不说一套忠君为国?

“哈哈哈!”朱厚照也是一愣,随后有些开怀,“你这个答案,本宫是头一次听到。”

“臣无状!请殿下恕罪!”杨尚义一听是‘头一次’就知道说错话了。

“无妨。杨尚义,你起来。”

朱厚照又冲刘瑾招了招手。

刘瑾忙问:“殿下,有何吩咐?”

“你去取两千两银子过来。”

杨尚义和刘瑾都有些发蒙,不知道太子要干什么。

“你是哪年生人?”

“臣今年刚满二十六岁。”

闲聊时,刘瑾快去快回,两千两银子也拿到手里了。

但朱厚照指了指杨尚义,“本宫用不着银子,给他。大明的大将亲冒矢石,战场杀敌,怎能只值两千两?”

啊?

杨尚义本就紧张,这个时候更加有些不知所措,“殿下,臣未立大功,岂敢受赏?”

“你这话倒也对,赏罚分明。这银子,赏得是你额头的那道伤,但这银子你却不能用。回去之后你把它还给王尚书,跟他说升官换银子的那件事你反了悔,不作数了。这样,你在贺兰山之役中的功劳朝廷就还没有赏赐你。”

刘瑾是听懂了,他暗赞,此等笼络人心之法,也就太子这样奇思妙想的人才想得到。

“杨尚义听旨!”

杨尚义脑袋懵懵的,听到这句话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立马跪下。

“甘肃卫指挥同知杨尚义于贺兰山一役中,沉着镇定,英勇杀敌,一展我明军之威武,有功于朝廷,有功于社稷。既有功,则不可不赏,特赐你为大同镇参将,领一路大同铁骑,望你继续奋勇杀敌,扬我国威!”

指挥同知大约相当于从三品,参将相当于正三品,再往上就是副总兵了,以他这个年纪不宜升副总兵那么大的官。而且参将也不小了,一般可以专领一路兵马。

杨尚义没想到整来整去,殿下竟来这么一手!

没有违反什么规矩,又弄的人激动澎湃的。

“臣谢殿下厚恩!”

“起来吧。”

只要看着靠谱,朱厚照愿意给人机会,

实际上,他愿意给很多人机会,只要成才一两个,那就很厉害了。

“本宫虽然升了你的官,但一时间并没有这个部队给你。不是没人,主要是没马。不过这个问题很快会解决,因为本宫已经下令,要将朝廷为数不多的精良战马集中起来,专门练出一支精锐骑兵,否则鞑靼人打了就跑,使我边疆常年冒警,这代价太大。你杨尚义、勇武是有了,我唯一有些不放心的就是你的脑袋。”

朱厚照没有那么多选择,

弘治年间就有边患,朝中的武臣、勋贵不堪大用。王守仁还不知道他悟道要几年。王越则行将就木。

所以眼下有个勇武的杨尚义,就先捡着用吧。

“反正马一时半会儿也没凑齐,你继续留在军学院中,读兵书。”

杨尚义脸色一垮,本来军学院这次进修时间短,毕竟是军人所以考核还是以军事方面的能力为主,这读书……

“殿下……”

朱厚照才不理他,“这次乙未恩科,有个怪人,名为丰熙,他这个人腿脚不好,不过本宫不以貌取人,也或许正是因为腿脚不好,走不了路,他每日就是读书,博学得很呐,杨尚义,本宫把他派过去,为你解释兵书的含义,至于兵书如何在战场上应用,他是个进士,可就帮不了你了。”

杨尚义还有什么好说的,抬手道:“臣,遵旨。”

“去了大同以后,你要时时留意鞑靼人的动向,本宫不是守成之主,将来一定是要打出去的,到那时,你杨尚义能打,便是巡抚总督我也舍得给,要是不能打,这支骑兵花了朝廷这么多银子,可不能折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