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从点到线,技术实用化,最差也是防空利器!(第3/4页)

他们使用内置微型核反应堆的F射线发生设备,定点完成F射线的释放也可以算作实验范畴。

从第一次定点到最终的点火,他们总计进行了七次释放实验,同时使用了大量精细设备进行数据检测,也对于F射线的释放距离、时间、强度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

总结会议上。

刘云利说起了数据,“这一次的释放距离为211公里左右,射线是圆柱形态,直径1.13厘米。”

“释放口射线强度7.8倍率。”

“从点火反应来看,211公里位置,强度并没有明显下降。”

“我们以此判断,射线释放覆盖的最远距离超过500公里,对比3号设备提升近一倍……”

“同时,我们精准的测定了持续时间,为1.192秒。”

这个数据说出来,廖建国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1.192秒,比最开始不到0.1秒长了十几倍啊!”

“现在可以肯定,内部能量强度和射线持续时间呈现直接性的正相关。”

“等会后,大家都做个总结,我们写一份报告上去。”

其他人都跟着点头。

刘云利做完了报告以后,则思考起一个问题。

F射线的释放只是一个点、一条射线,现在又有了持续时间,但持续时间带来的效益似乎也不大。

如果把F射线看做是一种能量波,而不是纯粹的特殊场力,持续性存在本身,就说明其能量强度大大增加。

能量强度增大,是否代表能扩大覆盖范围?

等会议结束以后,刘云利就找到了廖建国,说起了自己的想法,“廖主任,我们释放F射线时,是不是可以试着增大磁场缺口?”

“什么意思?”

廖建国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刘云利道,“F射线发现到现在,我们的释放口都是打开螺旋磁场的一个点位,现在内置了核反应堆,是否可以打开两个点位、三个点位,或者论证打开一个小型的弧线缺口,来释放出射线?”

“这个……”

廖建国当然无法回答。

但是他顺着思路仔细想一想,顿时忍不住瞪大了眼睛,“你的意思是,释放出的F射线,可以呈现出一个扇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

“对!”

刘云利用力点头。

两人的呼吸都不由粗重起来。

若是能实现‘扇面形’释放,绝对会是F射线发生技术的巨大提升。

现在的F射线释放就只是一条线,对准目标打击的就是一个点,在延伸也只是一条线。

F射线释放距离达到几百公里,几百公里外要打击一个点,一击命中的概率太小太小了。

核聚变反应的点火,也是提前进行F射线释放实验,再把材料放置在固定点位,才能够精准的进行点火。

换句话说,F射线的实用性并不高。

如果打开两个缺口、三个缺口,或者论证把缺口设计成一条弧线,释放出的F射线就会是一个扇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

哪怕扇面的弧度非常微小,两侧直线的夹角只有0.1度,扩展到几百公里外形成的弧长也轻松达到几百米。

这样F射线的打击范围就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几百米的线。

如果在进一步呢?

从微小的弧线变成微小的圆面,几百公里外的覆盖范围,就从几百米的线变成直径几百米的面。

到时候,命中还是问题吗?

廖建国思考着倒吸一口凉气,马上道,“刘教授,你这个想法很好,我绝对支持,但具体……”

“要不,问一下王院士?”

“对!”

刘云利和廖建国一起去了办公室,马上就用电脑设备联系起了王浩,他们所用的是保密的特殊网络。

线路都是电脑直连电脑,并不需要连接外部网络,安全性还是非常可靠的。

王浩刚得知汪百川的实验成功,即便是在意料之中还是值得高兴的,听完了汇报就准备下楼去逛一圈,结果才走到楼门口就被陈蒙檬喊了回去。

“射线组?”

“刘云利和廖建国?”

陈蒙蒙简单说了一下信息。

王浩接上了网络以后,就听对面的刘云利说起最新的想法,随后也陷入了思考中,好半天才做出了判断,“你这个想法很好,理论上是可行的。只不过,需要庞大的内置能量支持。”

“你们已经证明,射线持续时间和内置能量强度正相关。”

“如果是释放出线、覆盖成面,可以实验试一下,我觉得有可能释放成功,但释放距离可能会大受影响。”

“至于更进一步……”

“现在的设备肯定不行,估计要内置高能量源的核聚变才有希望。”

后面的话,刘云利都没听清楚。

他脑子里就剩下最前面的‘可行’,马上回应道,“我们这就研究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