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控制核聚变的新方法,复杂的五维图形。王浩:竟然是真的!(第2/3页)

如果王浩院士能进行合作,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

西海大学,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段建书拿着文件找了过来,还和王浩一起进行了F射线引燃核反应堆的论证,他们谈的已经不是‘是否能引燃核反应堆’,而是‘F射线是否能作为核聚变反应的点火装置’。

核聚变和核裂变完全不同。

就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氢弹需要靠原子弹点火,核聚变反应点火比核裂变要求高的多。

王浩对此的判断是,“按照这次实验的f射线强度,点火核裂变是可行的,但也和参与反应的原料情况相关。”

“理论上是有问题的,但核聚变实验不是轻易能做的,我们不可能找个氢弹去点火。”

“也对。”

这笑着应道,随后顺着话题谈起了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王院士,你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有什么想法吗?”

“这个方向可太重要了。”他补充道,“我们所里一直有这个项目,要论证,但说实话,根本就论证不了。”

“现在国际上主流就是磁场控制,但汤建平院士的方向,也就是托卡马克线圈,有很多无法解决的技术难关。”

王浩道,“我倒是想过可控核聚变。磁约束的方式确实是有效的,但也只是理论上的有效,真正做出设备,昂贵的成本不说,容错率也实在太低了。”

段建书听着点头。

有好多核聚变的反应约束方式,磁约束是主流方式,但就像是王浩说的,容错率实在太低了,现实中不可能百分百保证没有任何漏洞,只要出现了一点点问题,就可能会形成大事故。

成本,则是另外一点。

比如,托卡马克装置,制造一台理论上能容纳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需要的成本支出都是千亿美元来计算的。

如此高昂的成本也是限制研究进行的关键,无论是哪一家机构,也不可能拿出如此多的经费,用于一项‘很可能无法完成’的研究。

所以国际相关的研究,大部分都处在停滞状态,汤建军院士的研究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王浩继续道,“这个方向是我是有想法的,可以使用反重力技术,结合强湮灭力来制造容错率高、成本相对低一些的实验设备。”

段建书顿时变得认真许多,“反重力技术?”

“对。”

王浩解释道,“反重力,也就是弱湮灭力场,能够让粒子产生惰性。你应该听过,弱湮灭力场可以限制光速,也就是速度上限,也会让粒子产生惰性,同样的粒子反应,在反重力场内,速度会变慢、反应时间会延长。”

“另外,就是强湮灭力。强湮灭力场可以湮灭能量,起到隔绝热量的作用。”

“但有个问题是,强湮灭力场并不能完全隔绝能量,比如像是中子,可以通过强湮灭力场,甚至可能会被加速……”

“这些都是不确定,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实验。”

段建书听的不断点头,心里都跟着期待起来,王浩所说的是全新的方法,听起来确实有可能实现。

弱湮灭力减低反应速度、强湮灭力隔绝能量传导,再配合磁约束手段……

核聚变,不就被控制住了吗?

“真是可惜……”

“王浩院士还要继续探索强湮灭力,要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肯定不会马上投入到核聚变的研究……”

段建书思考着满心遗憾,他一路往外走着也不断的思考。

等出了西海大学以后,忽然感觉哪里不对劲,再仔细一想才恍然大悟,“弱湮灭力减低反应速度,强湮灭力隔绝能量传导,至于磁约束手段,F射线设备采用的就是螺旋磁场。”

“几个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控制核聚变。”

“问题是……”

“这些技术,他们都已经有了,即便是研究可控核聚变,也根本不需要和我们合作啊?”

……

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上,湮灭力场控制方法显然是新的方向。

但王浩也只是和段建书谈谈,并没有专门去研究核聚变的想法,究其原因,一则是他暂时对于可控核聚变没什么兴趣。

二则,技术还不达标,存在许多还没有攻克的难题。

最基本的,无法确定强湮灭力场针对瞬时爆发能量的湮灭作用,现阶段想给强湮灭力场‘开个口’,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把内部的热量输送出去,也根本是不现实的。

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

所以研究强湮灭力场才是主方向,F射线的特性方向很可能会带来新的科技,才是最现实、最核心的内容。

他们下一步要做极压测试,也就是不断给强湮灭力场进行‘场力充能’,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