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膨胀式发展的超导材料产业,西海大学就是冤大头?(第4/5页)

“王浩只有一个,代数几何还是个小众领域,签下再多的学者有什么用?”

“发展大学的代数几何水平?”

“这有什么用!”

国内代数几何的第一高校是首都大学,说首都大学占据这个领域的半壁江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但是,即便是首都大学,专业从事代数几何研究的学者也不多。

大量聘用代数几何领域的学者,怎么想都非常的不划算,代数几何领域就是纯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只能靠经费补贴,没有任何的产出可言。

另外,相比其他数学领域来说,代数几何想要出成果的难度更高,即便是能够出成果,国际影响力也很低。

很快。

国内高校内部就流传了一个‘稍微靠谱’的说法,西海大学准备建立一个对于代数几何研究很友善的环境。

西海大学的目的就是把比尔卡尔从水木大学挖过来。

这个传言说的有声有色。

国内工作的菲尔兹得主非常稀少,能说出来的就只有三个——邱成文,王浩以及比尔卡尔。

邱成文,年龄七十以上。

比尔卡尔还不到五十岁,相比来说还是年富力强。

王浩则只有二十七岁。

如果西海大学能把比尔卡尔挖过来,他们就拥有了两个年轻的菲尔兹得主,数学领域的影响力肯定得到大大提升,不说未来赶超国际,但挤进国内顶尖是有可能的。

邱成文相信了这个说法。

他也知道西海大学的动作,但完全想不出是为什么,而高校内部流传的版本,就感觉非常符合实际。

到时候,能有两个年轻的菲尔兹得主,最少在顶层数学人才来说,已经追上了国内顶尖高校水平。

一个王浩,就能顶上很多顶尖人才了。

再来一个比尔卡尔,增加人才数量的同时,还大大拓展了覆盖的领域。

他们就是西海大学的招牌,原来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从而让西海大学的数学得到快速发展。

邱成文顿时变得非常担心,比尔卡尔去了西海大学后迟迟不归,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他都有心打电话直接问问。

对面的首都大学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针对比尔卡尔被挖角的事情来说,首都大学就是个喜闻乐道的看客,他们当然会希望水木大学的人才越少越好。

同时,有些教授则更关心西海大学对于代数几何人才的招聘。

比如,高振明。

高振明是国内代数几何的领袖级人物,好多人都认为,他和比尔卡尔差的只是一个菲尔兹奖牌,能力和领域贡献差距并不大。

高振明自然也是很有地位的,但因为从事的是小众领域研究,有地位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比如,他无法给手下带的优秀博士生安排工作。

首都大学的正式岗位数量有限,代数几何领域的博士生,想要留校工作非常的困难,再加上对外的招聘,平均两年能轮上一个就不错了。

高振明也对自己学生的未来很关心,他们中有的要出国做访问学者,有的则是在国内高校找工作。

这还是相对好一些的。

有一半以上的博士生,则需要放弃代数几何的研究,去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

如果是能力一般的学生,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也很不错,但很优秀的博士生,放弃代数几何的研究就很可惜了。

张鹤,就是这样一个学生。

高振明希望张鹤能留校继续从事代数几何的研究,可眼看就要毕业,手里根本就没有名额。

张鹤并没有为出过做准备,眼看毕业似乎就要失业了。

高振明和其他人讨论了一下西海大学招聘代数几何学者的问题后,再见到张鹤就建议他去西海大学。

“去西海大学也不错。”

“虽然西海大学的环境比不上这里,但也是国内重点的高校,而且可能和王浩一起工作,西海大学给的待遇也很不错,你过去拿个两百多万安家费,还能签订正式工作协议。”

张鹤被说的心动了。

他不太想去西部小城市工作,但想想能安心从事代数几何的研究,还是决定去西海大学试一试。

因为担心西海大学政策调整,他马上就投了简历,没想到西海大学的效率非常快,第二天就给予了回复,让他过去进行面试。

于是张鹤就去了西海大学。

高振明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他推荐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本身就有一定的说服力。

张鹤到了西海大学以后,就感觉自己似乎是走了‘VIP’通道,一个上午面试结束下午就签订了正式协议,仿佛西海大学比他还要着急。

好多代数几何的学者,都享受了张鹤同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