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陈建林:常规成果,不用担心!(第3/4页)

周建春问了王浩以后就走了,他还是感到非常的疑惑,仔细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带研究生有什么好处。

对其他的教授来说,带学生就和教学工作是一样的,有学生也能帮忙一起做实验之类,对自身的研究是有帮助的,而且多带学生也对于职称评级有帮助。

这些都和王浩无关。

因为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他根本不需要担心职称评级问题,做的是数学理论研究,学生也肯定帮不上忙。

“没有好处啊?”周建春仔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道理,只能归在王浩对于教学很重视,自身从事教学工作觉悟很高。

这也是学校里很多人对王浩的评价。

……

在和周建春说了几句,知道研究生院会处理问题后,然后就把事情抛在脑后,继续专注于工作中。

他已经理清了头绪,找到一种对数据分析的方法,记一下了内容以后,马上开始编写相关的程序,利用程序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于此同时。

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实验室已经提交了项目成果报告。

因为是非常重大的基金项目,提交以后就有专家来查看,发现他们是以常规的手段,制造出了1400抗压强度的钛合金,顿时感到非常的惊讶。

“这个彭辉,真可以呀,这么点经费就能完成研究。”

“估计经费还没用完吧?我一直跟这个项目的进度,还能剩下三分之一以上。”

“不错,不错,成果突出啊,看来距离结算也不远了。”

几个专家在简单看了成果报告以后,都感觉稍微有些惊讶,因为项目审批的最初没有几个人看好,做科学基金针对项目的拨款经费是有限的,即便是有一定的研发水平,有限经费的支持下,想完成研究也很难。

现在能够完成已经很出乎意料,他们就开始认真看起提交上来的报告。

有个专家正认真看着,忽然惊讶道,“你们人员名单里,有一个特聘数据分析员,西海大学王浩?”

“这个王浩,是不是东港解聘的那个?总上新闻的那个数学天才?”

“还真是啊!”

“西海大学应该没有第二个王浩了,特聘数据分析员,而且名字很靠前啊,排第四,比一个他们实验室的研究员还靠前。”

“看来王浩的贡献很大啊,彭辉也很看重他,否则不可能这么排……”

重大项目的成果报告,会提交成果贡献的人员名单,1500万经费的重大项目,因为有很多人参与,名单能列出十几个,二十几个。

类似的项目一般只看前几个名字,后面都只是普通参与者并不重要。

王浩的名字排在第四位,足以说明对于成果的重要性了。

在几个专家对于成果报告进行研究的时候,西京交通大学也特别发布了公告,区别是,只是说明金属实验室的项目达成预期目标。

这种公告发出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可言,就连本校的人都没有兴趣看上一眼。

但是,有人却注意到了。

东港大学,合金材料实验室。

马文钧一直都在关注新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以及航空材料院的动态。

虽说他的判断也和陈建林一样,认为航空材料院把研究拖后,而金属实验室经费有限,根本没办法做出成果,但关系到自身的问题,只要有那么一丝的可能,都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当看到西京交通大学发布的公告以后,马文钧顿时感到不可思议,心里惊慌到了极点,他马上就找到了陈建林。

陈建林听到了马文钧的话以后,也稍稍有些慌乱,他赶紧查看了一下消息,随后就拿起电话询问了一下,也知道了成果的具体情况。

“彭辉的团队,研究出常规手段制造抗拉强度1400兆帕的钛合金。”

“这个参数……还好!”

陈建林知道结果轻呼了一口气。

国际顶尖的TB钛合金,抗拉强度都能超过1200兆帕,有的甚至超过1400兆帕。

这个数据并没有脱离‘常规’范围,即便是研究出来,也不能确切的说明问题。

影响钛合金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元素配比、制造工艺、技术手段,去除杂质,让钛的纯度足够高,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范围的研发成果,制造过程不一定趋向于标准,也有可能只是‘运气好’。

这就好像是一群人进行无头绪的跑步比赛,他们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方向。

等跑步到时间以后,就只能知道朝着正确方向移动的距离。

有的人用了一分钟跑了一百米,同样是用一分钟时间,有的人则跑到一百五十米。

这都是常规数值范围,也没办法依靠跑动距离去判定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