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2/4页)

襄王,侧妃。

宁烟屿的喉舌无声地卷过这四个字,薄唇起了一丝新月般的弧痕,哂然垂袖。

但无论郑贵妃把算盘拨得多响,老大这里还没着落呢,婚姻大事,长幼有序,岂可越过太子,先让襄王定亲,就是侧妃,圣人也难应许,故而只是搪塞回应,先把太子叫过来,问过他的心意。

在长安,他若有中意的小娘子,只管上人家里去,三书六聘,把人娶回来就是,人家小娘子自是千情万愿。

这点自信圣人还是有的。

怕只怕这锯嘴葫芦不开窍,一句话说来,又不言语了。

圣人无奈,只得迂回试探道:“你觉着,这门亲事如何?”

宁烟屿口吻淡漠:“不好。”

圣人笑道:“朕也觉着不好,这师家二娘子,是名门之女,只是,她自幼养在宫外人家,又能有几分名门之仪,朕那位最好张罗婚事姻缘的长姊,对她相上的人一向自吹自擂。郑贵妃多半也是如此想,一开始,便拒了这婚事。”

谈及此处,圣人瞳仁中,笑意逐渐剥落,色泽转凉。

“至于后来,为何又应许,太子,你可知晓?”

宁烟屿颔首。

师家以军功起家,师暄妍的嫡兄,现如今出任淮北节度观察留后,麾下尚算有些兵力。若以姻亲维系两家关系,能助力襄王于朝中声势。

襄王虽无意于问鼎,但他的母妃似乎并不甘于此。

圣人拂了手,用狼毫蘸了墨,继续批复奏折,问了一声:“此次及冠礼,朕把全长安的名门毓秀都请来了,太子可是相中了哪家娘子?”

宁烟屿知晓,只要自己说一个“师”字,无论她目下是否正与襄王议亲,是正妃或是侧室,阿耶都能同意那个女子嫁给他,赐下婚事。

可那个女子,何尝有心。

狡猾善赖,出尔反尔,工于伪装。

宁烟屿长睫微抬,轻笑,缓缓摇首。

“没有。”

*

月光照彻华林,青帐外,篝火燃尽,唯余檐角几盏风灯摇曳。

华叔景去后多时,师暄妍方终于从帐内步出。

少女的身影有一分迟疑、踉跄,脸色苍白,虽疼痛已消,但看起来,像是皮肉的疼痛止住了,那股痛意却钻人心髓,樱唇微微颤栗,眸光茫然失神。

崔静训瞧了她的模样一时不大敢靠近前,但还记得殿下的嘱咐,双手捧着如意锁,向前道:“娘子,这是郎君托我转交你之物。”

少女垂眸看来,男人的掌心躺着一枚已经褪了华光的金质如意锁,那锁上还刻着“春祺夏安,秋绥冬禧”八个字。

当年她刚刚出生,尚且处于襁褓中时,她的父母,也是爱过她的吧。

这枚如意锁,还有她的乳名“般般”……开头一切,总是那般美好。

小小的女孩儿躺在母亲的臂弯里,眼底定满是憧憬。

那时她定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待到她长大,母亲那般慈爱温柔、包容一切的目光,给予了别人的孩子。

师暄妍自崔静训手中取下那枚如意锁。

这东西,是她自小便带在身边的,如珍如宝,一刻也不敢取下来,追随着她一路从长安驰往洛阳。

但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她已经渐渐,不再把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当个宝了,就连它何时落在了“封墨”那里,她都不知。

师暄妍指尖微紧,向崔静训福了福身:“多谢。也谢封郎君。”

崔静训一怔:封郎君?

但顷刻想道,太子殿下少年心性未泯,也时有促狭捉弄旁人之好,这定是什么新鲜花招,他倒不宜背地里戳穿他的把戏,教他下不来台。

崔静训翩翩地还礼:“娘子,可要在下遣人护送回雅望阁?”

师暄妍攥紧了那枚如意锁。

她心里知道,她把那个风姿高华、如日之曜灼的郎君得罪狠了,他如今就连还这物件,也是让他人代为转交,是想同她前尘两清、不复相见之意。

这是她应得的。

她本就是个坏女孩儿。

何况——

师暄妍抓紧如意锁,将它揣在胸口,本该熏暖之处却是森然寒凉之意。

既然要坏,便坏得彻底些吧!

师暄妍没有让崔静训派人护送,此处距离雅望阁也已不远,她辞谢以后,示意自己要徒步而回。

此时还未到子时,离宫周遭尚有人巡夜,安全无忧,崔静训便不曾强拂她心意。

师暄妍至子时正刻回到雅望阁,长廊下的灯火明灭,春意寒凉砭骨,身子像是浸在一汪寒潭里,她抱着单薄的双臂,慢慢、慢慢,消无声息地走在回廊里。

侯府诸人,没有丝毫动静,安静得有些过分。

师暄妍抬眸,忽见蝉鬓捧着一只汤婆子,犹如鬼魅般闪现在她面前,少女微垂眼睫,怯弱地发着抖。

蝉鬓将汤婆子送入娘子手中,语调颇为冷淡:“娘子上何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