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尼哈克公爵(第4/5页)

工头一脸的憋屈,心中叫苦不迭,但又不敢多说什么,只能低着头从办公室里走了。

整整一天的时间,整个白虎城就像是中了邪一样,从干小买卖的布市到做大生意的工厂一片哀鸿。

干活儿的人从早忙到晚,算账的人从晚忙到早,却没一个人见着那西岚币到底去了哪儿。

除了卖棉花、甘蔗等等经济作物的农场主以及庄园里的贵族们。

处在产业链上游或者说源头的他们是受冲击最小的,甚至于可以说是这轮“主动通胀”的最大受益人。

当然,这也只是现在。

很快他们便会发现原本售价100西岚币的化肥会暴涨个两三倍,二房夫人买的艺术品和彩妆也翻了个几番。

因为这些玩意儿暂时都是得用外汇从金加仑港进口的。

越过种植园再往下是织布的和制糖的。

这些处在相对上游的大工厂倒是还好,可以把一部分成本转嫁到更下游的织造以及食品加工行业。

然而这却苦了下游的产业,越是往下,便越是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冷。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用银币来扩大生产,想要和金加仑港的商人竞争外贸订单的小店主们而言,阵痛的时间会格外漫长。

毕竟三百亿西岚币的贷款只是尼哈克公爵“自宫”的第一刀,五千万银币的购船预付款才是最狠的一刀,直接让虎州和豹州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的小店主们白忙活了半年。

尼哈克的善举直接掏空了帝国皇家铸币局的外储,并且预估每月还有一千万银币的支出。

帝国皇家铸币局拿不出足够的银币,只能开源节流地拧紧了水龙头,减小帝国永流河沿岸各地钱庄、银行用西岚币兑换银币的配额。

白虎城的银行拿着西岚币换不到银币,连军阀老爷自己工厂的兑换需求都没法满足,更别说满足虎州的小作坊和店主们了。

他们不但关闭了这群小麻雀们的兑换银币渠道,还把他们兜里的银币没收了,强行兑换成了西岚币。

一些稍有些技术含量的小作坊眼看着就要进化成工厂了,结果没等开始和金加仑港的工厂竞争或者被军阀们摘桃子,自己就原地爆炸了。

少数破产的经营业者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猛犸州,听说那儿和金加仑港一样正在发行自己的货币,而且欢迎各地行商前来投资。

如果是带着设备过来,可以用设备做抵押获得一笔利息极低的贷款。

甚至可以借到银币。

虽然那儿也是军阀的地盘,但当地也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是距离银月湾更近,再一个是有银月教会的教区。

那些喜欢猫的家伙不只是在教区里开教堂,同时也开银行。

即便猛犸州当地存在着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那儿刚刚发过水灾,但能用设备做抵押贷款到银币实在是太香了……

归根结底,帝国的底子还是太薄了。

解除禁运还没几个月,如果攒个几十年的家底再折腾,到也未必会爆的这么快。

甚至就算要爆炸,也得花个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慢慢炸。

产业链的生态所受的冲击是如此,“食物链”的动荡也是一样。

大鱼饿了吃小鱼,小鱼饿了吃虾米,最终遭殃的也是那些微生物和蜉蝣们。

农奴们好歹能跟着老爷喝口汤,工厂里干活儿的自由民想回去种地都找不到地方。

原本都快滞销的红土又畅销了起来,而那空荡荡的荒野上又多了一些捡土的人。

他们其实还是幸运的。

虎州和豹州之外的其他州又是个什么情况,即使是站在永流河尽头的金加仑港居民也未必能知道。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对于风和日丽的南海联盟没有任何的影响。

慷慨的尼哈克大公成了北岛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北岛刚开业没多久的《幸存者日报》为他单独写了一期专栏,对那三百亿善款大肆赞扬,并将他一直住在船上不肯下来称作是勤俭节约的榜样。

李明辉则称他为婆罗行省的“来日方长”,只是后来由于遭到了ID持有者本人的抗议,于是在登报的时候改成了婆罗行省的麦克伦将军。

想来威兰特人也不可能为了这么一句屁话跑来遥远的东方找他麻烦。

而且婆罗行省的幸存者极度痴迷威兰特人,这个马屁拍的也比之前那个更响亮。

人在下葬之前总要风光一阵子,帝国的大公自然也不例外。

尼哈克这段时间每天都高兴得不行,面色红润的就像是打了鸡血,甚至连偶尔遇到那些曾经抓过他的家伙也不害怕了。

虽然冬天才刚刚露出一点儿尾巴,但他感觉自己和帝国的春天似乎一起来了。

就在虎州和豹州的军阀百思不得其解地挠着头,搞不清楚自己的小钱钱到底飞特娘的哪儿去了的时候,远在猛犸州前线为帝国尽孝的阿赖扬同样是一脸大写的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