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给14岁少女种下了什么病根

噎嗝是中医的病名。严格地说,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嗝是胸膈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随即吐出,但两者常常同时或者交替出现,因此噎和嗝也就常常并称。由于噎嗝作为症状,多见于食道癌的患者,所以很多人就把中医所说的噎嗝与西医所说的食道癌等同起来,并认为大多是老年人易患此病。其实两者不应当画等号,因为像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痉挛、贲门失弛缓症等疾病中,都可以见到噎嗝的症状,因此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噎嗝。

那是在40多年前,一个刚满14岁的女孩儿,在初中读书,既聪明又勤奋,成绩优秀,人极要强。只因所在年级第一批入团的名单中没有她,就断定是班主任说了坏话,气得睡不着觉,导致吃饭咽东西很不顺畅,以致很多时候,饮食物还没有咽到胃里,就又反流出来,逐渐出现了胸骨后堵闷,后来发展到胸骨后疼痛而不能忍受。当地中医诊断为噎嗝,久治无效,骨瘦如柴。她的父亲曾是我中学的学长,带她辗转找到我,我当然首先建议她到大医院明确诊断,然后再讨论治疗方案。

经过某大医院消化内科反复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医生建议到消化外科做手术,把食道下段纵着切开个口,横着缝上,这样一方面食道会变宽,另一方面食道下段括约肌被切断,即使再痉挛也就不容易挛缩痉挛到咽不下去东西的程度了。这就像有的人嫌新买的袜子口勒得太紧,要剪一个或者剪几个小口的道理一样。很快,父母带着她到该大医院消化外科做了手术(当时是开胸的手术,切断了两根肋骨),手术康复后,她基本能正常进食了。

现在发展起来的食道内窥镜手术和食道气囊扩张术,是不开胸,从食道内给食道壁和食道括约肌造成多处小的损伤,这就等于把紧口袜子的橡皮筋崩断几根,使它变松。还有就是注射肉毒毒素,使肌肉松弛而不再痉挛。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食道内窥镜手术这样的技术,也没有食道气囊扩张术和肉毒毒素注射这一类的疗法,只能做开胸的食道手术。

不料30年后因家事生气,这位已经年满44岁的女士病情复发,30年前的食道手术,已经抵挡不了这次生气引起的括约肌痉挛,又是饮食难下,于是又来找我。我问她为什么不去那家医院做第二次手术呢?现在手术方法已经进步很多,不用再开胸了。她说已经去过了,但医院建议,已经做过一次手术的食道,再做第二次手术,效果不一定好。虽然可以考虑用气囊扩张术和注射肉毒毒素,但因有过手术,食道瘢痕畸形,效果好坏也难说,建议先保守治疗。

她向我询问这病是怎么引起的,能不能除根?30年前做手术时,医生曾经对他们父女说,这种手术是除根的,结果现在又复发了,怎样才能除根?

我回答说,这种病是她生大气后引发了食管下段的括约肌痉挛而不能松弛所造成的。食管是连接咽部和胃之间的一个肌性管道,食管还有两组括约肌,位于上部的,叫食管上括约肌;位于下端贲门的,叫食管下括约肌。这两处括约肌在不进饮食的情况下自动收缩,把食道关闭,既可以阻止外部空气进入胃中,又可以阻止胃中的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在进食和喝水的时候,上括约肌先松弛打开,使饮食物进入食道,随后上括约肌关闭,下括约肌打开,使饮食物进入胃中。人生气或其他负向情绪过激后,会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失调,于是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在进饮食的时候,本该松弛打开,却因痉挛而打不开,饮食物咽下就受阻了,或者咽不到胃中就又反流上来,所以称为“贲门失弛缓症”,中医笼统地叫“噎嗝”。

至于能不能除根,经常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常常回答“这个问题不应当问我,而应当问你自己。”我反问她:“难道你就不知道你的病根是什么吗?第一次发病是因为生气,第二次发病还是因为生气。这就是病根呀!这都是生气惹的祸呀,生气就是百病之源。能不能除掉这个根,就看你今后能不能不生气,能不能养心静心,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呀!”

这就是我强调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要心药医”的用意。如果不能调整心态、控制情绪,尤其是控制负性情绪,这病很可能还会再度复发。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你已经惩罚过自己两次了,难道还不能吸取教训吗?她连连点头。

其实,生气与发怒是同一类的情绪。在丹尼尔·格尔曼的《情商》中,就把生气、气愤、义愤与愤怒、狂怒、暴怒、激怒、恼怒、易怒、怨恨、刻薄、敌意等归属为一类,愤怒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病态的仇恨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