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拿这个来考验大明百姓?

一整年,杨慎的核心工作就是军需后勤。

他负责关注税赋,负责筹备军资生产,而严嵩则负责海陆转运。

这是一个好搭配,因为严世蕃功业系于此,他安能“让前方没了军需,让儿子吃了败仗”?

“有国债支撑,朝廷暂能支应。臣请今年东南粮赋、税银不必解运抵京,就地转为征倭军费,筹购新粮发运至琉球!”

面对严嵩的奏请,朱厚熜想了想之后看向杨慎、崔元他们:“你们的意见呢?”

“……不是不行,不过。”崔元谨慎地想了想之后给出自己的看法,“须派要员,领诸部衙得力人手,厘清账目。”

“用修,你以为如何?”

杨慎此时反倒很干脆地点了头:“此事,臣与诸国务先议过。转运损耗,一来一往,于战事不利。然数额庞大,财帛动人,非同小可。臣请先依朝鲜例,选定将来辅佐和王之重臣。前程所系,方不致中饱私囊贻误战机。”

“这样的话……”朱厚熜看了看他们,“夏言是打算就留在那边了,唐顺之是还要回来的。除了朱纨,还有哪位重臣有意从此远赴东瀛?”

“文蔚新补国务,他愿请缨。”

“聂豹?”朱厚熜不由得看了看严嵩,而后思索起来。

这是严嵩的门生,去了东瀛,将来自然是会和严世蕃彼此照应的。

对老四来说,还有朱厚熜要安排在那边的胡宗宪这等年轻一代,也不用担心他将来受严世蕃和聂豹所制。

况且聂豹虽是严嵩门生,却也正式拜过王守仁为师,不见得完全听严嵩。

夏言六十多了,聂豹快六十,朱纨刚过五十,再加上后面的胡宗宪,这倒确实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梯队。

“有这等意气,自然该用。”朱厚熜点了点头,“除了聂豹,诸部衙再各选右侍郎一员,并都察院钦派巡按一员、大明银行一同去办吧。”

此时此刻,他只知道按照计划那边应该已经发动了,战果如何尚不知晓。

但远征除了军队本身的战力,打的本就是后勤。

好在看起来,大家对于此战结果都是看好的。连一贯精打细算的杨慎,如今也再不添堵,仿佛只希望这征倭大战早日顺顺利利结束,因此还提前安排着将来怎么治倭。

这个课题,与朝鲜不同。

援朝官员,大明还会给俸,也计考成。

而要去东瀛的话,将来就算是迁居了。

大明愿意去东瀛的人,会比愿意去朝鲜的少得多。

那么大一个海外孤国,将来哪怕朝堂上也势必是以本地人为主。

其中需要的治理智慧极高,朱厚熜一直没有停止对朱载墀的教导。

“东瀛国土远大过朝鲜,但连年战乱,如今人口却大约多不了多少。虽说地狭多山,毕竟疆域辽阔,只是过去交通不便,治理不力……”

与中国几千年打下的基础不同,东瀛如今的发展状况实则连朝鲜都不如。

由于多山,中古时期本就小国林立,发展缺乏规划。

后来虽有所谓天皇“一统天下”,但实则在治理能力方面也差了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不少。再加上很快又进入幕府时代,“摄政”的幕府大将军也是通过缝合地方诸侯实现表面上的“一统”,各地大多自治。

这种情况下,权贵大多是那些家,依附于他们的家臣和武士居中,再底下就是农民、渔民、工匠、商贩和贱民了。

“如今大明百姓虽然仍旧比不得官绅富户显贵,但也比那东瀛百姓强多了。你去了东瀛,需要打破的是那里千年来都是那么些门阀高高在上的局面。能破了这个局,百姓就会衷心拥戴你……”

朱厚熜自然很清楚那里哪怕几百年后,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门阀仍旧把持着核心权力和财富。

从这一点来说,大明将给东瀛普通贫民带去的,绝对是更好的未来。

去东瀛,对那里如今的整个权贵阶层来说绝对要有强力压制,创造更多阶层上升通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来的本土势力反扑。

为此,需要朱载墀和将来的群臣不能只求过渡稳,就保留太多如今在那里已有的权贵、制度。

“相信大明制度上的先进,别怕百姓开民智。”朱厚熜谆谆教诲,“万不可在东瀛仍旧是世家袭替,一定要兴文教、开科举、选官于民间。过渡期间,缺人用也要不拘小节,不能妥协之下就只从世家里选任。爹会在大明多加宣扬,让尽可能多的人家觉得去开枝散叶也不错。”

“还有他们那里信的教……”

夏言、唐顺之、严春生都被朱厚熜派去了,他认为只要没什么大意外,那么教导老四的时间恐怕不会太长。

朱厚熜所说的多加宣扬,此刻实则也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