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这一仗是精神攻击(第3/4页)

“要给衙门老爷好处,被带去时才能都买得到,我知道!”男主人愤恨不已,“那些东西交给他拿去当了,也只换回了这么一点钱,好处已经都给他了!我们还有什么能给他?”

“那就让我去朴大人家里吧!”妻子泪眼涟涟,“他们说了,朴大人家里缺仆人,有粥喝。”

“不行!我怎么能……”

妻子是原先城北洞有名的美人,他知道。

无怨无悔地嫁给他,刚刚给他生了孩子养到两岁,尽管过去一直在城北洞那边种着田也没有让她的面容老多少。

一起逃难到城里,靠着他过去在城里做工的关系寻了东家宅里这一间小屋避祸。

东家是买到了粮,可让衙门里的胥吏帮他拿着家里仅存的一些值钱物事去典当换钱时,那胥吏看见了他的妻子。那个眼神,他知道其实就是胥吏在为难他。

东家不能得罪那胥吏,不然东家也买不到粮了。

“孩子啊!要是没粮食了,孩子怎么办啊!”跪坐在地上,妻子流着眼泪拉着他的手,“就让我去吧。不论如何,都要先活下去啊。我相信你将来能救我的,你会救我的……”

两人都知道一旦卖身出去后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又一天,汉城上空回荡的声音又多了花样。

李家王朝初建时,兵荒马乱的朝鲜民间多了一种歌谣。

这种歌谣慢慢传唱,多加改编,最终在后世以“阿里郎”为人所熟知。

此时此刻,这歌谣还不是将来的版本,但不妨碍张经安排着让士卒学唱,也算围而不攻的无聊日子中让士卒有些事情做,在充实的状态下保持士气——也算精神攻击嘛,道理都让宋良臣安排将来讲给士卒听了。

于是这种本身就脱胎于民间苦楚、寄托百姓感情、在民间多有传唱的歌谣,回荡在了汉城上空。

被征发的兵卒,大多也同样来自民间,父子分别、夫妻离散。

朝鲜仍是兵农一体,被征发来当兵,除了舍弃自己耕种的田地和陪伴的家人,不是当真打仗时还确实是要自备兵器、衣服、粮食。明军喊的“我们当兵有军饷”,属实精神暴击。虽然此刻大战当前他们的粮食自该有供应以稳军心,但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被围了几个月,东面粮道一直畅通。可夺位不正的尹氏姐弟在守城的压力下,又哪有那么大的本事顾好守城的同时还顾好城中这么多平民百姓的生计?

生死存亡当前,典当家财的、被胥吏借机盘剥的、被大户借机贱买奴婢的,汉城之内有多少愤怒和不满正在继续酝酿?

他们或许胆子本就很小,或许也都是手无寸铁,或许也都觉得眼前的状况是因为大明打来了才导致的。可是明军已经围而不攻这么多天,已经喊了不入城不劫掠不抢人这么多天,东门运进来的粮食从来不断,为什么花好多倍的价钱还是买不到粮?

没有粮食,怎么活下去?

汉城守军确实仍旧还稳,尹氏政权的文武确实暂时一心,但随着寒冬将尽,许多连被子、冬衣都已经典当出去的人家,正感到越来越绝望。

终于到了有一天,明军的喊话声再次变了。

【平安道、黄海道新粮运来了!为了百姓生计,大明停止炮击,允城中百姓出城平价买粮!】

这一次,尹元衡及诸多文武重臣都不由得来到了城墙上,脸色难看地看着城外的阵仗。

一里多地以外,是一辆辆的辆车,一袋袋堆起来的粮食。

摆在那里,好像是一个不小的坊市。

还有小小的人影往来不绝。

他们看不分明那些人的模样和装束,但是更加纯正的朝鲜话声音更大了。

莫非运粮而来的,都是平安道、黄海道的叛民?

可他们的人数更多了,不再只是之前每一面的一两百、两三百,而是同样有成千上万。

“我们种了上国带来的新粮种,产了好几倍……”

“今年只收了一半粮,都是实秤……”

“找人!找人!金善民弟弟,你还活着吗?”

“……”

尹元衡脸都绿了。

城中百姓怎么可能被允许上城墙?可城墙下面,有民夫,帮着运送守城物资,帮着准备抢救伤员,帮着为守军煮饭。

他们听得见。

而城墙上的守军,更是听得见又看得见。

围城的敌军粮食多得能拿出来卖?

这将是多大的心理阴影?这城真能守得下去?

他们下城墙休息时,会不会议论?这议论会不会被传出去,让城中百姓知道城外喊的不是假话?

就算他们在严令之下不传“谣”,可是大明真的从这一天开始停止了炮击。

恶魔的诵吟成了体现仍处于战争状态的唯一信号,传扬的是令尹氏政权手足无措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