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佛门

洪兴五年,大梁全面休养生息。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偃甲息兵。

即便拓跋什翼健派人来挑衅,梁军也只是防守。

三省六部制,带来了国政的稳定,国家稳定,人心也就安定下来。

带来的另外一大好处,就是东西贸易激增。

瓷器、茶叶、书籍、丝绸、漆器成了商路上的畅销品。

尤其是茶叶和书籍,几乎成了硬通货。

草原、高原、西域几乎离不开茶叶,有茶叶,自然少不了泡茶的瓷器。

西域沙门大兴,佛经浩瀚如海,书籍的出现,推动了沙门的进化。

如今的沙门以及不能叫沙门,与中土儒家互相融合后,迅速更新迭代,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教旨,成了新东西,迸发出新活力,带着华夏文明向西翻过葱岭,回传至天竺,向南挺进高原,一步一步渗透。

就连草原也没能逃出其影响。

鲜卑、匈奴、羌胡等部族,不断皈依沙门。

野生的东西往往都有极强的生长力,佛门在西域流传了几百年,的确有非常多的独到之处。

这一点上,无论李跃怎么扶植道门,影响力都不如佛门广泛。

“今后凡佛门涉及之处,便是我华夏文明涵盖之地!”李跃指着沙盘上偌大的疆域道。

不仅涵盖葱岭以西,天山南北,还有天竺、南洋等地。

想要长久统治一个区域,首先整合这个区域的人心。

佛门无疑是一把利器。

其实西方也是靠教会完成扩张的,鞑清靠佛门统治草原、高原,西域这么多族群,利用佛门整合他们性价比最高。

不然单靠军事占领无法长久,几十年后便会烟消云散。

释道安在白马寺整合佛教,实际上完成了佛门的本土化。

鸠摩罗什在姑臧大兴寺翻译佛经,也是将佛经华夏化。

“陛下之雄才大略前无古人,只怕佛门将来尾大不掉。”王猛担心道。

“你高看他们了,佛门譬如藤蔓,大梁犹如大树,华夏为土壤,没有大树和土壤,藤蔓何所依?再说,朕也没在中土大兴佛门。”

中土有严格的管制体系,佛门一举一动都在控制之中。

至于西域,他们也需要借助大梁向西边和南边扩张。

两边互利共赢。

封建时代,无论梁国如何发展,无法统治这么大的区域,分一杯羹给佛门未尝不可。

只要刀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可。

从历史大趋势看,佛门算是所有宗门中比较温和的。

“不如单独将各种宗门归为一类,设置典正寺,严加管理,掌管僧人度牒,评断僧人品级,设大僧、高僧、正僧、法僧、僧录、僧人、僧徒七品。”王猛早有对策。

魏晋以降,僧徒众多,南北都设置了僧官和品级,主管僧官称为僧主、僧端,副职为都维那,悦众、僧都、僧录等,还配有吏员若干。

“可。”李跃点头答应。

随着大梁向西进取,商路开通,以后解除的宗门会越来越多,不能一直挂在鸿胪司名下。

僧人的度牒、品级由朝廷管辖,从根本上遏制了佛门。

也就是说没有大梁朝廷的认证,他们连僧人身份都拿不到。

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处理的,所以华夏没有出现西方教权压在皇权之上的状况。

佛门既然崛起,禁是禁不掉的,没有佛门还有其他宗门,其实没必要恐惧他们,只要不让其野蛮生长,泛滥成灾即可。

王猛这套搞法,即便将各种宗门限制在大梁框架之内。

三省在决议时,进度的确有些慢,需要审核、决议,事后还有监察,不过一旦通过,各部通力合作,效率极高。

关键还稳。

李跃也跟着轻松了一大截,将精力投入在军务上。

除了那些以杀戮为生之人,这几年不少人分到了田宅,老婆孩子热炕头,地里还有奴隶耕作,成了地主老爷,日子过好了,自然缺乏当初玩命的勇气。

让这些人退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待遇福利太好,也容易滋生硕鼠。

以黑云军的待遇,有的是人削尖脑袋往里面钻。

李跃下诏允许他们退役。

不到半个月,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主动向兵部报备,上了年纪、身体伤病者也被裁撤九千多人。

趁着这个机会,李跃让兵部、校事府、御史台将军中里里外外整肃一番。

不查不知道,李跃没想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也会有贪赃枉法之事,有三百五十七人田产、财产与军功和赏赐对不上。

最夸张的一人,章惠兴,军功薄上南阳叶县分田三百亩,但叶县上报户部的田产,此人拥田两千三百六十四亩,章家一跃成为叶县豪强。

就是是置办,也不可能这么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