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心思

“是以,在下建议陛下南守而西攻,趁桓温北伐,南面虚张声势,引重兵以待苻坚之兵出,如此可灭秦矣!”桓伊掷地有声。

“万万不可,桓温此次北伐非同小可,必倾其精锐而来,若我军虚南而实西,恐大河之南非国家所有!”吕光终于忍不住反驳起来。

两人目光交触,又迅速退开。

慕容令也加入进来,“桓温姓桓,阁下也姓桓,今日陛下面前,处心积虑为江东,莫非是桓温派来的细作?”

李跃想起一件事来,战国时,韩国为削弱秦国国力,施展“疲秦”之计,派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历经十年修建水渠。

桓伊很可能就是江东派来的说客,误导梁国国策。

其父为丹阳尹,也算士族中人,桓温在江东励精图治,近水楼台先得月,没道理桓伊不投桓温,而跑来北国投靠梁国。

“在下乃是为了大梁,为了陛下的大业,如若不信,伊可以一死明志。”桓伊语气虽然平和,但没人怀疑他真的会自戕于此。

慕容令却不放过他,“间者有五,死间便是其中之一,阁下为江东一腔赤诚,不惜一死,真国士也!”

桓伊冷哼一声:“阁下鼓动陛下南征江东,只怕居心叵测,身在关东,心却在辽东!”

“你……”慕容令脸色一沉,转身向李跃拱手,“臣父子绝无此意,还望陛下明鉴。”

父子连心,慕容垂正在邺城,李跃虽然不会杀他,却可以将他永远留在邺城。

慕容令、桓伊,一个燕国,一个晋室,各为其国。

不过这也正常,如今天下梁国最强,邺城也就成了藏龙卧虎风云聚会之地。

吕光在梁国多年,但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偏向关中一些。

“今日只谈国策,不可互相中伤。”李跃心中苦笑,今日这番问对还真是精彩。

原本想收桓伊为己用,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

三人争论了一番,又沉默起来。

李跃有些意兴阑珊,挥了挥手,“今日到此为止。”

三人拱手退下。

一旁侍奉的刘应这才道:“桓伊、慕容令俱心在故国,依臣之见,不如令其入尚武堂,假以时日,或许能有所转变。”

李跃跟他想到一块儿去了,尚武堂是梁国最忠心的地方,别说一个人,就是一块木头疙瘩在里面泡个一年半载,也会成为梁国的狂热分子。

“妙计!”

桓伊是个人才,杀不得,放了也可惜,扔进尚武堂思想改造是最佳选择。

至于吕光,李跃不强求,以后不让他与氐秦作战即可。

见了三人,李跃又让天工、天机二会中榜者来见,二十四人,大半是头发花白的老者,李跃一阵叹息,重赏他们宅院、田地、钱粮,又让他们乘车,仪仗护卫,游览全邺城。

让邺城的百姓都能看到他们。

明代之前,华夏的各种技术、学术其实都是遥遥领先的。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绝不仅限于之乎者也。

汉末三国如此混乱,却不乏学术大家,张仲景、皇甫谧、嵇康、刘徽、葛洪等……

缺少的不是聪明才智之人,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过从今日开始,这一切都会慢慢改变,此次盛会是第一步,李跃会逐渐完成这个体系,只要梁国还在一天,天工、天机二会都会举办下去。

年底,风雪渐起。

李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慕容垂。

慕容垂也是精明之人,从不闲着,积极结交梁国权贵勋旧,他性格豪迈,待人接物,举止风雅,谈吐不凡,因此人缘极佳,尤喜拜访王猛。

颇有些乐不思归之意。

不过王猛似乎并不怎么待见他,“慕容垂雄杰也,今其自入罗网,不可纵虎归山!”

慕容垂来邺城已有一个月,还有几天便会辞旧迎新。

也到了决定慕容垂去留的时候。

“彼诚心而来,今朕羁之,岂非贻笑天下?”李跃心中已有决断。

如果说现在的慕容垂就有起兵作乱之心,绝对是冤枉人家了。

况且他百余骑驰入邺中,早已名扬天下,李跃强行扣留,有损自己的名声。

今时非同往日,以前在黑云山光着脚,无所不用其极,可以理解,但现在已经穿上了鞋子,就要爱惜羽毛顾及一下名声。

“陛下莫非要放其回太原?”

“朕若不放其回返,只怕并州三郡立即倒向苻坚!”李跃笑道。

这些时日相处,与慕容垂关系融洽,对其性格基本摸清。

历史上慕容垂起兵作乱,原因很多,但终究没对苻坚下手,只凭这一点,便知此人尚有几分忠义之心。

再说如果不是苻坚自己出问题,慕容垂不会走到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