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2/4页)

三位编辑只把那个神秘的青年当作繁忙工作之余的小八卦,谁都没在意。

唯有狐姐上了心。

展会最后一天五点闭馆,四点半他们就开始撤展收拾样书。就在这时,狐姐在摊位外看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

正如布偶猫所说,这个年轻人身材高挑匀称,皮肤很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鸦黑的头发有些自然卷,从棒球帽的帽檐下探出几根不听话的发丝。

他站在展位外,徘徊了好久,几次闭眼深呼吸后,他终于鼓起勇气迈步走了进来。

“您好……请问您是出版社的编辑吗?”年轻人问。

他的声音不算大,狐姐注意到,他两只手紧紧攥住双肩包的背带,用力到手背都泛起了青筋。

“我是。”狐姐点点头,“您有什么事吗?”

年轻人声音有些颤抖,整个人看起来局促又紧绷:“请问贵出版社接收新作者投稿吗?我是一名作者,之前有出版经验,短篇小说也拿过几个奖。”

——居然是一名来投稿的作者!

狐姐即诧异,又觉得答案在情理之中。

与面向公众征稿的杂志社不同,大部分书籍出版社都是“邀稿制”,并不接受新作者投稿。就拿他们出版社来说,长时间合作的作者都是业内老朋友,就算是新作者也是老作者介绍来的。

这个年轻人居然直接杀上书展,毛遂自荐,真是勇气可嘉。

狐姐加了他的联系方式,终于知道他叫陈咚。

陈咚把自己的作品简历发给了狐姐,狐姐仔细一看,他写过散文、推理悬疑、科幻小说、剧本……但就是没写过童书。

在看到这份简历时,狐姐其实并不看好他。童书是写给小朋友的书,很多人会觉得幼稚可笑,但真正写起来才知道有多难。已经有固定思维逻辑的成年人很难把自己“降下来”,用童真的视角去观察孩子们的世界。

但是,狐姐还是收下了陈咚的简历,礼貌告知:“好的,如果有合作机会的话,我会联系你的。”

“谢谢您!”年轻人眼眸一亮,居然给狐姐深深鞠了一躬,“需要我补充资料的话您微信联系我就行!”

展会结束的当天晚上,狐姐和相邻几个展位的其他出版社的编辑约了顿饭。他们都是业内人士,聊天时没那么多顾忌。大家吐槽现在版号有多么难拿,实体书销量下降,作者跳槽……全是一肚子苦水。

聊着聊着,大家不约而同地聊到了展会上遇到的一个年轻人。

“刚开始他戴着口罩,露出的眼睛很漂亮,我还以为是哪个小明星呢,哪想到居然是来投稿的作者!”

“原来你们也遇到他了?他到底自荐了几家出版社啊,胆子还挺大的。”

“我倒是感觉他挺腼腆的,说几句话脸都红了。”

“他应该去旁边展厅,找那个xx出版社。”

“xx出版社?那家老板以前不是做传统出版的吧,好像是做网红经济的。”

“可别小看网红经济!人家老板有眼光,签了好几个‘美女作家’‘帅哥作家’,一天到晚炒作,然后把酸得要死的长篇博文当成散文集卖,卖得可好了。”

“我去他们展位上翻了翻书,你们见过一本散文集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作者写真照的吗?赠品是什么‘小卡’……‘小卡’是什么啊?”

“我知道小卡是什么,就是自拍照,我妹妹就集明星小卡。”

“那个叫陈咚的,要是一心想出书,就该豁出去和xx出版社合作,随书附赠写真小卡。就算他写得狗屁不通,凭他那张脸,印量五万没问题!”

“又说酸话,我看你是嫉妒xx出版社卖得好,编辑提成多吧!”

餐厅的包厢里,大家都喝多了。

当编辑的大多喜欢抽烟提神,烟雾缭绕间,狐姐又想起了在摊位上见过的那位青年。

她见过太多年轻作家了,写作这条路绝非一帆风顺,常有崎岖,这点从年轻人复杂的写作经历上就可以看出来。陈咚尝试过那么多的题材,却从未想过换一条路。

狐姐不相信陈咚没有看到那家网红出版社的招牌——那家出版社财大气粗,包下了相邻的五个展位,气势恢宏地连成一片,还请了他们的网红作者现场签名。

相比之下,童书出版社是如此没有“钱途”。

陈咚腼腆而内向,不知他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走进书展,面对面向一家家出版社投出简历。

狐姐想起青年亮晶晶的眼睛,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她低头掏出手机,找到了微信里那位新加的年轻好友。

@的地得警察:陈咚老师,我看你的写作经历里没有涉及过童书这一项,如果你想投稿的话,请尽快准备三万字的样稿+完整大纲。

@的地得警察:提前说好,我要求很严格的。